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A)在自发冠脉壁内血肿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年31日收治的接受冠脉CTA复查的10例自发冠脉壁内血肿患者。对比初始冠脉造影和随访冠脉CTA影像,测量病变处冠脉管腔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10例患者共有11根冠脉受累,以前降支、2型冠脉壁内血肿最多见。病变近段管腔直径为(1.54±0.18) mm,远段管腔直径为(0.78±0.17) mm。6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4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无再次胸闷、胸痛发作。平均冠脉CTA随访时间为(8.2±5.2)个月,6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狭窄的冠脉完全恢复,未见夹层、血肿征象;4例患者的支架未见狭窄、支架外无血肿征象。随访时原病变近段未行支架植入处管腔直径为(2.60±0.14) mm、行支架植入处管腔直径为(3.33±0.58) mm,原病变远段管腔直径为(1.59±0.30) mm。受累冠脉的末梢段、细小分支冠脉显示不清。结论:冠脉CTA是冠脉壁内血肿的首选随访方法,但冠脉CTA不能完整清晰显示冠脉的末梢段和分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比较主动拘禁球囊技术(active jailed balloon technique,A-JBT)和被动拘禁球囊技术(conventional jailed balloon technique,C-JBT)对非左主干冠脉真性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的血运重建效果。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明确为CBL,并在介入治疗中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255例患者,分为主动拘禁球囊组(n=171)和被动拘禁球囊组(n=8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介入治疗特点及手术即刻效果,并利用QFR对主支及分支进行功能学评价。结果 255例患者的261个病变中,前降支-对角支病变204个(78.2%),Medina 1.1.1型232个(88.9%)。两组患者术前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病变分型、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相似。相较于被动拘禁球囊组,主动拘禁球囊组分支血管急性闭塞发生率明显低(0.6% vs 10.7%,P<0.001),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占比更高(96.0% vs 78.6%,P<0.001),分支血管QFR改善更显著[0.90(0.84,0.95) vs 0.83(0.68,0.91),P<0.001]。结论 在非左主干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主动拘禁球囊技术较被动拘禁球囊技术可更有效降低分支闭塞发生率,同时明显改善分支血管功能性血供。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微栓塞后MCP-1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导管建立急性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检测微栓塞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变化情况。方法12只小型猪,通过导管方法建立急性冠脉微栓塞模型,观察急性期(微栓塞前、微栓塞后2h、6h)及慢性期(微栓塞前、微栓塞后1周)血清中MCP-1浓度变化,RT-PCR观察心肌组织中MCP-1及粒细胞变化。结果MCP-1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MCP-1存2h有明显增加,与基础相比P〈0.05;6 h MCP-1与基础相比P〈0.01。1周时,而MCP-1与微栓塞前相比没有明艟变化(P〉0.05),心肌组织RT.PCR显示MCP-1 mRNA表达只在6h明显升高(P〈0.05),1周时不再升高(P〉0.05)。微栓塞1周后前壁心肌组织病理切片计数测得粒细胞为(103.0±49.4),后壁测得为(43.9±24.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冠脉微栓塞后m【清MCP一1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心肌组织MCP-1 mRNA只在微栓塞后6h升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Slow coronary flow,SCF)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特点,寻找SC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TIMI血流帧计数法(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TFC)判断血流速度,人选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于我院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的SCF患者376例,对照组为同期行CAG证实无冠脉显著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共300例。记录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血流速度。结果:慢血流组年龄低于对照组[(57.9±10.1)岁比(61.0±9.4)岁,p=0.006],男性比例和吸烟史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9%比42.0%,p〈0.001和43.6%比24.0%,p〈0.001)。慢血流组患者尿酸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周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尿酸:(364±90)μmol/L vs.(327±92)μmol/L,p〈0.001;甘油三酯:(1.86±1.14)mmol/L VS.(1.64±0.91)mmol/L,p=0.007;HDL—c:(1.10±0.25)mmol/l,VS.(1.22±0.36)mmol/L,p〈0.00);和Apo—A1:(1.12±0.21)g/L VS.(1.29±0.26)g/L,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甘油三酯、HDL—C和Apo—A1是预测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adi值依次为2.966(95%CI:1.891—4.654,p〈O.001),1.395(95%CI:1.139-1.707,p=0.001),11.178(95%CI:3.896—32.070,p〈0.001)和0.010(95%cI:0.003—0.037,p〈O.001)。结论:性别、甘油三酯、HDL—C和Apo—Al是预测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在猪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0只小型猪,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于前降支注入微栓塞球建立冠状动脉微栓塞的模型,以ELISA法检测术前、术后2h、6h和1周时血清TGF-β1的浓度;RT-PCR法检测术后1周时心肌中TGF-β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冠脉微栓塞术前(7.38±2.10ng·mL^-1)相比,在术后2h血清中TGF-β1升高(14.86±4.04ng·mL^-1),6h达到高峰(22.89±2.03ng·mL^-1),1周时下降(20.44±3.99ng·mL^-1),但仍高于术前;RT-PCR法检测示1周时前壁微梗死区心肌组织TGF-β1 mRNA水平表达高于后壁未梗死区。结论:冠状动脉微栓塞后血清TGF-β1呈升高趋势,且至少持续1周左右;1周时微栓塞相关心肌组织中TGF-β1 mRNA的表达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冠状动脉微栓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心病PCI术后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冠心病的预后。目前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冠脉微栓塞尚无较好的临床指标。本文通过检测轻度冠脉微栓塞后不同时间点TNF-α和cTnT的血清学水平,探索早期筛查冠脉微栓塞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 12周龄健康小型猪8只,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法,于前降支中远端,经微导管注入微栓塞球(总计5万个,直径42μm)建立轻度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微栓塞术前、术后2小时、6小时、1周分别采集股动脉血,以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的血清TNF-α水平,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T水平;术后1周时,处死动物,收集心肌组织标本,行四氮唑蓝染色,检测心肌梗死灶;对前壁、后壁心肌组织切片行HE染色,检测微梗死灶;同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冠脉微栓塞术前(137.97±28.20pg/ml)相比,血清TNF-α在术后两小时即达到峰值(256.35±68.27pg/ml,P0.01),术后1周(103.42±16.68pg/ml)降至术前水平,而一周时TNF-α前壁心肌组织表达高于后壁;cTnT在术后6小时才升至峰值水平(0.158±0.161ng/mlvs术前0.01ng/ml,P0.05),术后1周(0.041±0.053ng/ml)仍高于术前水平。心肌HE染色示,5万微球的冠脉微栓塞不足以引起心肌微梗死灶的形成。结论相比于血清cTnT,轻度冠状动脉微栓塞后血清TNF-α水平更早达到峰值;cTnT虽然达峰偏晚,但持续时间可达一周左右,二者结合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冠脉微栓塞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GRAND研究和GRANDEXTENDED研究中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2 225例,分别按照NLR和MPV的第75百分位数分为高NLR组(n=557)、低NLR组(n=1 668)和高MPV组(n=577)、低MPV组(n=1 635)。比较不同NLR或MPV水平患者无复流/慢血流、住院期间MACE和术后1年MACE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NLR和(或)MPV对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NLR组术中无复流/慢血流、住院期间MACE和术后1年MACE的发生率均高于低NLR组(11.7%vs 5.1%,13.5%vs 8.5%和35.0%vs 10.8%;P<0.05);高MPV组术中无复流/慢血流、住院期间MACE事件和术后1年MACE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PV组(12.1%vs 4.8%,17.3%vs 7.0%和29.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对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缓慢现象的治疗效果.方法 入选64例因胸痛行冠脉造影证实心外膜主要冠脉血管无狭窄病变但血流缓慢的患者,根据治疗用药分为硝酸甘油组(35例)和维拉帕米组(29例);选取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匹配而冠脉血流正常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冠脉血流缓慢定义为造影剂在3个心动周期内不能到达血管末端.硝酸甘油组患者于造影后经造影管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100~400μg后重复造影至血流明显改善;维拉帕米组则注入维拉帕米100~400μg至血流明显改善.以TIMI帧计数(TFC)法定量评价冠脉血流,比较冠脉血流缓慢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前后的TFC值和血流正常者的TFC值,以及两组冠脉血流缓慢患者分别使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后的TFC变化值.结果 存在血流缓慢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基础TFC值在维拉帕米组分别为78.3±19.4、57.2±14.6、56.9±12.5,硝酸甘油组分别为70.8±21.7、55.3±12.5、51.1±15.4,对照组三支血管的TFC值分别为29.2±4.4、23.1±3.5、19.7±1.8.维拉帕米组治疗后TFC值分别下降至37.7±9.3、31.5±11.3、24.6±4.4(与基础状态比较,均P<0.01),硝酸甘油组治疗后TFC值分别下降至42.3±8.9、36.7±6.8、30.3±5.9(与基础状态比较,均P<0.01);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维拉帕米组用药前后的TFC变化值大于硝酸甘油组(均P<0.05).结论 冠脉血流缓慢患者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即刻治疗效果优于硝酸甘油,但两组患者冠脉血流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道1例以左心室心肌肥厚起病、多系统受累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探讨了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心肌肥厚鉴别诊断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微栓塞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水平。方法:以前降支内注射微球的方法建立的猪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为实验组(n=6);以前降支内注入0.9%氯化钠液的猪为对照组(n=6)。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心肌标本前、后壁的TLR4水平。结果:实验组前、后壁TLR4蛋白水平分别为(0.46±0.02)、(0.17±0.01),而对照组前、后壁分别为(0.17±0.01)、(0.16±0.01)。实验组前、后壁TLR4 mRNA水平分别为(3.14±0.05)、(1.17±0.02),而对照组前、后壁分别为(1.25±0.01)、(1.03±0.03)。实验组后壁TLR4蛋白和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实验组前壁显著高于实验组后壁及对照组前后壁。结论: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受累心肌组织的TLR4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