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近年来, 近端胃癌及早期胃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近端胃切除的比例也逐年升高。但近端胃切除会导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因此, 抗反流手术方式的研究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热点。双肌瓣吻合因其更接近正常贲门生理结构, 在近端胃切除手术方式中有较好的抗反流效果, 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因传统双肌瓣吻合具有操作复杂、学习曲线较长、吻合口狭窄率高等缺点, 国内外研究者对各种肌瓣吻合进行改良。其中, 基于双倒刺线的改良双肌瓣吻合展现出良好优势, 同时, 腹腔镜下经左侧膈肌左侧胸腔内的双肌瓣吻合也将双肌瓣吻合适应证进一步扩大。笔者查阅相关研究, 重点探讨各种改良肌瓣吻合手术方式用于近端胃切除的现状及展望, 旨在促进肌瓣吻合手术方式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取石术(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120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TCSL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60例.记录两组患者结石取净例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TCSL组结石取净率为80.0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SL组患者术后胆漏、肝脓肿、胆道出血、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SL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具有安全可靠,结石取净率高、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病历资料患者男,32岁,因左前臂卷入机器,迅速抽出,前臂及手无明显外伤、疼痛或活动受限,伤后1d前臂疼痛。伤后3d渐发示指及拇指远节指间关节屈曲障碍,1个月后入院。体检:左前臂及左手无明显肿胀畸形,未见皮肤损伤或瘀斑,左前臂及腕关节掌侧面轻压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湿润烧伤膏(MEBO)序贯治疗Ⅲ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宁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Ⅲ期压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观察组患者局部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MEBO序贯治疗,对照组患者局部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凡士林油纱序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出现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30 d时,观察组患者中痊愈13例、显效5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7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4例(Z=-2.431,P=0.015);观察组患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7.40±2.33)d、创面愈合时间为(33.56±5.90)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出现时间(15.78±3.17) d、创面愈合时间(44.78±10.30) d (t=9.037、4.010,P均<0.001)。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MEBO序贯治疗Ⅲ期压疮,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正>现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县)自杀未遂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罗城县各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抢救成功的自杀者86例,均为仫佬族或壮族,男23例,女63例;年龄22~62岁,平均(32.2±11.3)岁;文化程度:文盲29例,小学36例,初中14例,高中或中专6例,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例;婚姻状况:未婚22例,已婚57例,离婚7例;职业:农民77例,工人2例,干部1例,无业6例。经罗城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协调,征得自杀未遂者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出院3~4周时与自杀未遂者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大鼠在伏核电刺激前后伏核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方法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刺激组(ShS组)、刺激组(DBS组)、吗啡成瘾组(M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MA组、ShS组和DBS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成瘾大鼠动物模型,NS组大鼠相同方法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随后ShS组和DBS组大鼠进行双侧伏核电极植入,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电刺激伏核模型,其中DBS组大鼠进行伏核电刺激。取各组大鼠伏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检测伏核DA含量。结果MA组大鼠伏核DA含量明显高于NS组(P〈0.01)和DBS组(P〈0.01);ShS组大鼠伏核DA含量与M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吗啡成瘾大鼠伏核DA含量增加,经过双侧伏核电刺激后DA含量降低,提示伏核电刺激对药物成瘾心理依赖的效应可能通过降低DA释放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PAI)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48例患者死亡18例(37.5%);植物生存4例(8.3%),其中重型组3例,中型组1例;重残5例(10.4%),其中重型组4例,中型组1例;良好21例。故重型DAI较易诊断,轻中型DAI入院时不易诊断。脑震荡、脑挫裂伤单独诊断较合适,原发性脑干损伤属重型DAI。对DAI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措施。DAI预后与运动反应,昏迷持续时间,瞳孔改变,睁眼出现早晚有关。  相似文献   
18.
双益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SOD、MDA、FFA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双益方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血脂及SOD、MDA、FFA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组),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尾静脉注射的方法造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40只,分为模型组(M)、二甲双胍组(Met)、双益方高剂量组(SH)和双益方低剂量组(SL),每组10只.检测药物干预2周和4周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以及4周后各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结果 药物干预后,SH、SL组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FBG、TG、TC、FFA、和LDL-C的水平(P<0.01或P<0.05),提高血清HDL-C的水平(P<0.01或P<0.05);同时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MDA的含量(P<0.01或P<0.05),明显升高血清SOD的活性(P<0.01或P<0.05).结论 双益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有降糖、降脂的作用,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降低游离脂肪酸(FFA)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74岁,因乏力、体重下降6个月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抑酸、护胃、抗炎等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进行性升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降低,后行骨穿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于2009年3月8日收住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的辅助下,观察不同时期游离植皮的皮片愈合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创伤导致四肢皮肤缺损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42例。A组先进行清创加VSD覆盖创面,一周后去除VSD再次手术取植皮术;B组进行一期清创加取植皮术,同时进行VSD覆盖植皮区,一周后去除VSD,观察两组患者皮肤存活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两组患者除皮片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外,在抗生素使用时间、伤口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上均存在差异[(9.1±1.8)d、(6.2±2.1)次、(19.3±4.6)、(5.4±2.2)d、(4.3±2.6)次、(14.5±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游离植皮结合VSD技术能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伤口换药次数、麻醉次数及医药费用,且能保证较高的植皮存活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植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