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6篇
  免费   919篇
  国内免费   545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儿科学   106篇
妇产科学   93篇
基础医学   697篇
口腔科学   88篇
临床医学   1919篇
内科学   1108篇
皮肤病学   387篇
神经病学   329篇
特种医学   4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892篇
综合类   4136篇
预防医学   1756篇
眼科学   138篇
药学   1479篇
  46篇
中国医学   1796篇
肿瘤学   528篇
  2024年   315篇
  2023年   494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675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415篇
  2018年   412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730篇
  2013年   615篇
  2012年   735篇
  2011年   796篇
  2010年   773篇
  2009年   726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654篇
  2006年   631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480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85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283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234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252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股动脉注射蝮蛇抗栓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其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应用蝮蛇抗栓酶患肢股动脉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低浓度异氟烷对肺感染大鼠气血屏障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40~300g,随机分为4组:盐水正常组(C组)、异氟烷正常组(Ⅰ组)、内毒素组(L组)和给内毒素后吸入异氟烷组(T组)。气管内注入内毒素(LPS,10mg/kg溶于0.5ml生理盐水)或等量生理盐水15min后,T组、I组吸入0.68%异氟烷2h后再机械通气2h;L组、C组单纯机械通气4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机械通气20min(T0)、气管内注入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15min(T1)、吸入异氟烷1h(T2)、2h(T3)、停止异氟烷吸入1h(T4)、2h(T5)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于T2、T3、T4时点进行气管内吸引,抽取气道内液体并计算其总重量,随后处死动物,测定肺湿/干重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浓度,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L组相比,T组在T2、T5时点动脉血氧分压升高(P<0.05),在T4、T5时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0.05);T组气道内液体总重量、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浓度均降低(P<0.05);T组肺脏病理改变减轻。虽然T组指标有改善,但尚未恢复到C组水平。结论吸入低浓度异氟烷对肺感染大鼠气血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构建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胞外区和IgGFc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TNFRⅠ-IgGFc),体外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探讨转TNFRⅠ-IgGFc基因的BMSC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 将TNFR Ⅰ-IgGFc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与辅助质粒pBHGlox△E1,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重组产生Ad-TNFRⅠ-IgGFc,PCR鉴定毒种正确后,进行扩增、纯化和滴度测定,转染培养至第2代BMSCs,利用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TNFRⅠ-IgGFc的转录和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Ad-TNFRⅠ-IgGFc,感染性滴度达3×1010 TCID50/mL,转染后BMSCs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TNFRⅠ-IgGFc表达.结论 构建的Ad-TNFRⅠ-IgGFc可有效转染BMSCs,并在其中高效表达,为将表达TNFRⅠ-IgGFc基因的BMSCs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安全有效的咽喉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13年10月-201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在支撑喉镜下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喉部巨大血管瘤1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本例患者在历经1个月3次注射后,成功治愈。结论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支撑喉镜下喉部巨大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明确。是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分析血脂控制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有无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28)和无狭窄组(n=3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PCI前和PCI术后复查时的血脂水平,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再狭窄组的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比无狭窄组更高;观察组复查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与PCI术前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无狭窄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PCI术前显著降低,且低于PCI术后复查时再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较前明显升高,且高于PCI术后复查时再狭窄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合并糖尿病、PCI术后复查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未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未升高是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I术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未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未升高是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6.
随着医学院校的专业不断细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步改变。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应用体系,探索适合病原生物学和相应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并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的43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观察组均衡可比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性激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及囊肿清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且囊肿清除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和FSH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E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相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能显著促进卵巢功能恢复,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4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S、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S、 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减少术后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9.
目的研究携载紫杉醇(PTX)和硼替佐米(BTZ)的纳米粒子(NPs)对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PC12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MTS法检测BTZ、PTX、BTZ-NPs、PTX-NPs以及BTZ-PTX-NPs对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NPs、PTX-NPs、BTZ-NPs以及BTZ-PTX-NPs的细胞内摄取情况,观测载药纳米粒子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对比给药浓度≤1μg/mL时PC12细胞的存活率(24 h和48 h),MTS实验显示载双药纳米粒子BTZ-PTX-NPs(BTZ∶PTX分别为1∶9、2∶8、3∶7)给药组的存活率(24 h:86.6%、83.8%、83.5%;48 h:74.9%、72.7%、76.2%)均高于BTZ-NPs和PTX-NPs单独给药时的细胞存活率(24 h:47.0%、70.8%;48 h:20.5%、56.9%)(P0.05)。细胞内摄取实验显示BTZ-NPs和PTX-NPs在PC12内的荧光强度略强于BTZ-PTX-NPs,提示细胞对BTZ-NPs和PTX-NPs的摄取略强于PTX-BTZ-NPs。纳米粒子(绿色荧光)与Lyso Tracker Red DND-99(红色荧光)几乎全部共定位。结论载双药纳米粒子BTZ-PTX-NPs对PC12细胞毒性作用低于载单药纳米粒子PTX-NPs、BTZ-NPs。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术中粒子植入术在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2010年9月~2018年5月之间行术中125I粒子植入的80例患者,全组均在剖胸直视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中术中补救或剖胸探查粒子植入21例,术中预防性粒子植入59例,粒子选用活度为0.7mCi,并术后立即行术后验证。视病情及患者身体条件在2周或1月内进行同期的化疗(方案选用:NP、TP、GP),1~6周期不等。每2月复查CT 1次,评估粒子植入对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全组80例患者植入粒子2~6月后疗效:59例预防性粒子植入患者,有3例粒子移位患者局部可见复发;其余病例患者病灶均控制稳定良好,CR+PR可达90.3%,NC 9.7%,总有效率90.3%。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疼痛的控制率可达85%,6个月的生存率为90.3%,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和38.9%,4例(5.56%)生存3.5年以上。结论术中粒子植入是一种对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患者进行有效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同时术中在肿瘤易复发部位预防性的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的预防其复发,结合同期化疗近期疗效满意,可显著提高其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