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运动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重要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运动员、部队作训人员等参与高强度运动训练者发生猝死的类型、频率及发病机理进行研究,在实验室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和探讨运动致心脏损伤的病理基础与发生机制,深入研究心脏损伤与运动性猝死的关系,从而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案,科学指导各类作训人员进行运动训练,进而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TM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15日单纯置入PARTNERTM支架的冠心病患者68例.随访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重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心绞痛发作情况等.结果 68 例患者术后随访12~22(16.87±2.27) 个月, 48例心绞痛症状消失(70.6%,48/68),20例心绞痛症状复发(29.4%,20/68) ,再狭窄1 例(1.47%),随访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国产PARTNERTM药物涂层支架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特征,为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18例高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86±6)岁,分为高血压病组(EH,35例)、糖尿病组(DM,3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EH+DM,44例),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阻力指数、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等检测结果。结果与EH组、DM组比较,EH+DM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EH+DM组患者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单纯EH组、DM组。DM、EH及EH+DM组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收缩期升主动脉内径(AOD)有显著差异,其中EH+DM组患者LVMI、AOD高于其余2组;EH+DM组尿微量蛋白高于EH组和DM组,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EH组和DM组。结论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问卷在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ABL+PM)治疗永久性房颤患者后生存质量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19名永久性房颤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心功能.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永久性房颤患者经ALB+PM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及SF-36量表各项指标除躯体疼痛(P>0.05)外,均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改善(P<0.01).生存质量总分值与心功能各项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存质量总分值与心功能各项均有相关性.结论:ABL+PM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有效方法,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可以作为评定该方法治疗永久性房颤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群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治疗现状,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驻保定市各干休所≥70岁老年人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以了解房颤的发生与诊疗情况。结果554名老人中,房颤发生率7.9%。房颤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阵发性房颤占63.6%,持续性房颤占13.6%,永久性房颤占22.7%;80~90岁者发生率明显高于70~79岁和≥90岁者(P<0.05);男女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房颤患者均采用抗凝治疗,主要药物为阿斯匹林,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栓塞。结论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与国内报道接近,采用以阿斯匹林为主的抗凝疗法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中国产BuMA支架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BuMA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观察术后24个月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支架内血栓形成(ST)发生率。结果 484例患者共640处病变置入BuMA支架722枚。其中,糖尿病患者占29.75%;C型病变占33.59%,分叉病变占20.63%,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占4.06%,三支病变占46.69%;靶病变血管平均长度(20.35±6.18)mm,病变平均狭窄程度(87.31±12.40)%,参考血管直径(3.38±1.52)mm,病变最大扩张压力(13.02±7.87)atm;使用球囊预扩张的病变占84.82%,球囊后扩张的病变占65.18%。随访结果:484例患者15例失访,随访率为96.9%。24个月累积发生心源性死亡0.85%,心肌梗死1.92%,TLR 3.20%,MACEs 7.25%,支架内血栓事件0.43%,数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分组情况:(1)按糖尿病分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24个月累计MACE为7.19%vs 7.27%(P=0.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按年龄分组:非老年组与老年组24个月累计MACE为7.29%vs7.86%(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产BuMA支架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且该支架对一些高危患者如糖尿病和老年患者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7.
心脏起搏器628例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自1984年4月至1999年12月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628例(为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与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568例(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学的比较。结果对照组628例术后并发囊袋血肿17例(2.70%),囊袋破溃3例(0.47%),电极导线脱位2例(0.32%),感染3例(0.47%),起搏器综合征6例(0.95%),导线断裂2例(0.32%),局部肌肉、膈肌刺激2例(0.32%),脑梗死2例(0.32%);研究组568例术后并发囊袋血肿9例(1.58%),囊袋破溃1例(0.17%),电极导线脱位0例(0.00%),感染1例(0.17%),起搏器综合征3例(0.52%),导线断裂0例,局部肌肉、膈肌刺激0例(各占0.00%),脑梗死0例(0.00%)。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一步了解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处理原则,注意重视术前准备、适应的选择及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规范操作,做到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1临床资料患者1,男,63岁,因"胸闷7h,加重3h"于2009年5月5日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5次/min;血压70/40mmHg(1mmHg=0.133kPa)。入院查体:血压105/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观察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静息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改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可改善心衰症状,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40.
我们对 1例不适合应用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的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获得成功 ,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患者 ,女 ,4 0岁 ,主因反复心悸、气短 16年 ,间断发热 2年 ,声音嘶哑半年于 2 0 0 2年 3月 2 7日入院。患者自述缘于 16年前无明确原因出现心悸、气短 ,活动后明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 ,未服药物 ,可以从事轻体力活动 ,生活自理。近 2年来患者多次出现发热 ,体温达 39.5℃~ 4 0 .0℃。在我科住院治疗 ,经血培养确诊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