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五)起搏器特殊功能 1 程控功能是指应用程控器在体外控制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及参数,如起搏类型(模式)、频率、脉冲宽度、脉冲幅度、不应期、滞后间期或滞后率、灵敏度、A-V间期、心室空白期、各种自动化功能的开启与关闭等,程控时心电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见图82.  相似文献   
102.
陈旧性心肌梗死时兔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时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 ,探讨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分离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2个月心外膜梗死区 (MI)、远离梗死区 (REM )与正常对照组 (CON)心室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①心肌梗死后 2个月REM组心肌细胞电容为 ( 15 5 .7± 5 .8)pF ,明显大于CON组的 ( 12 0 .3± 6.2 ) pF和MI组的( 13 0 .4± 7.8) pF(P <0 0 5 ) ,MI组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②Ito电流密度 ( +60mV时 )的对比显示 ,CON组为 ( 17.4± 5 .2 ) pA pF (n =16) ,MI组为 ( 10 6± 4 1) pA pF (n =18) ,明显低于CON组 (P <0 0 1) ;REM组为 ( 13 .2± 4 1)pA pF(n =2 3 ) ,明显低于CON组 (P <0 0 1) ,但明显高于MI组 (P <0 0 5 )。 结论 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Ito电流密度的变化 ,可能是导致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兔心室肌内膜层、中层、外膜层细胞缺血后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 ,以探讨Ito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定量观察缺血前及缺血后Ito活性的变化 ,分析比较缺血后三层细胞Ito的不同反应。结果 缺血前随着刺激电压的增大 ,三层细胞的Ito逐渐增大 ,70mV时达最大值。外膜层细胞的电流密度明显大于中层及内膜层细胞 ,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随缺血时间的延长 ,外膜层细胞的Ito呈逐渐下降趋势 ,中层细胞Ito先增大后下降 ,内膜层细胞变化不明显。结论 缺血后三层细胞Ito的变化 ,间接影响到动作电位 ,引起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 ,可能是诱发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4.
1.5超常期起搏超常期起搏是指在心室舒张期的一个很短的时间段(超常期)内,阈下刺激可引起心室起搏,也称超常应激或阈下起搏.在心室电舒张期内,输出能量低于起搏阈值时,表现为不起搏(呈现为自身心律),但当刺激信号落在自身搏动的T波末尾(T波下降支与U波之间)时则可起搏,即起搏器输出电压或电流低于心室的起搏阈值时也能起搏.  相似文献   
105.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2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我科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6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126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682例,计有旁道691条,其中左侧旁道542例,右侧旁道140例,其中双旁道9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1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53例。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62例,房性心动过速18例,心房扑动17例,心房颤动36例。射频消融总成功率为97.5%,其中房室结双径路和左侧房室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成功率高达99.8%。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为2.4%。并发症发生率为0.79%,其中2例患者并发永久性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于各类人群,以AVRT和AVNRT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缺血时心肌细胞钠通道的异质性变化。方法以酶解法分离兔心室肌三层细胞,先后用正常和缺血液灌流模拟正常和缺血状态,并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观察三层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的活性和异质性变化。结果缺血后三层细胞失活曲线均左移,失活加速,三层细胞间INa失活半电压差异发生变化;缺血30 m in时INa灭活后恢复曲线与原来的三层细胞间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层细胞自身INa灭活后恢复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减慢,但无统计学意义;缺血后三层细胞的钠电流(INa)电压依赖性、I-V曲线的形态轨迹未变,INa峰电流密度减小,三层细胞间峰电流密度差异发生变化。结论缺血时心肌钠通道的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心室肌三层细胞间INa的异质性及与通道电流平衡,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并可部分解释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正常和缺血心肌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各期局部心肌应变特点及其评价左心室局域心肌细胞活力和舒张功能的可能性.方法 对54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78例正常对照者左心室心肌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尖二腔动态图像,应用应变曲线描记技术获取左心室各阶段心肌同步应变曲线,测量等容舒张期(IR)、快速充盈期(RF)、缓慢充盈期(SF)、心房收缩期(Ac)局部心肌应变值变化幅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舒张各期,66例(84.62%)的应变值(S)按前壁心尖、心底、中部的顺序,呈负值增大的梯度变化;MI组符合这一规律仅占9例(16.67%).IR期:正常对照组564节段(90.38%)为向上波段且走行较一致;MI组向上波段有123节段(28.47%),且各节段波走行不一致,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F期:正常对照组为快速向上波段(576节段,92.31%);MI组向上波段少(102节段,23.61%),两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F期:正常对照组多为水平波段(537节段,86.1%),MI组在缺血节段多为向上波段(392节段,90.7%),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局部心肌缺血梗死导致主动舒张期的局部心肌应变值异常;应变曲线(SC)能敏感、直观、无创地定量评价局域心肌细胞活力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各期局部心肌应变率特点及其评价左心室局域舒张功能的可能性.方法:对56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78例正常对照者左心室心肌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尖二腔动态图像,应用应变率成像描记技术获取左心室各阶段心肌同步应变率曲线,测量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缓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变化幅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整个舒张期,正常对照组应变率多在基线水平或为正值;心肌梗死患者正常规律消失,梗死区域多为负值.等容舒张期正常对照组应变率多在基线附近,应变率绝对值较小,心肌梗死组患者各节段心肌应变率相差较大.在快速充盈期,正常对照组应变率多为正值,心肌梗死患者应变率丧失正常时的梯度变化规律.在缓慢充盈期,正常对照组应变率多数接近0;而在心肌梗死患者,应变率多数为正值.在心房收缩期,正常对照组和心肌梗死患者应变率均为正值,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应变率值为负值. 结论:局部心肌缺血梗死导致整个舒张期的局部心肌应变率显著异常.应变率成像能敏感、直观、无创地定量评价局域心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9.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室晚电位的影响丁超宁佩萸崔俊玉于富军高岩李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82)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室晚电位;心肌梗塞,急性;溶栓疗法溶栓治疗能否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室晚电位(VLP)阳性发生率,目前国内报道...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总结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并发症,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行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1 2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 268例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68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53例,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62例,房性心动过速18例,心房扑动17例,心房颤动36例。RFCA总成功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为0.79%。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0例,其中2例因并发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予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发生心包填塞、气胸、下肢动脉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未出现瓣膜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无与RFCA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如术前认真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细心观察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