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豆异黄酮组造模前给予连续15天的大豆异黄酮灌胃。再灌注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同时检测心肌组织和血浆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和心肌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结果:大豆异黄酮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丙二醛表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外泄减少。结论:大豆异黄酮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自由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作用与大豆异黄酮提高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降低丙二醛,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32.
岳华  姜鸿  贾娜西 《西部医学》2012,24(2):257-25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行腹膜透析逐年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92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原发病、生存情况、种族情况、腹膜透析(PD)并发症以及掉队率情况。结果 5年间新增PD患者分别为18例(基数)、36例(100%)、58例(61.11%)、74例(27.58%)和92例(24.32%),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总掉队人数40例占43.47%,5年中分别为25%、8%、34%、17%和24%,掉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及2010年两年最高,分别为34%和24%。医疗费用支付类别为公费医疗占76%,农村合作医疗占12.78%,自筹经费占9%。了解PD并首先PD治疗患者的知晓率为10.86%。结论我院5年间新增PD患者人数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但掉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掉队原因以死于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是转血透,多以发生腹膜感染透析不充分有关。接受腹膜透析患者以汉族较多,少数民族仅占17.39%,语言不通、不了解腹膜透析知识是主要原因,同时医疗保险覆盖面和资助力度不够也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研究噬菌体控制宿主菌形成牛物被膜的效率.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为指示菌,从不同环境样品中分离噬菌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和宿主范围测定方法,对分离的噬菌体进行分类;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分离噬菌体进行形态学研究;以TJC729为指示菌,开展噬菌体控制牛物被膜形成的应用研究.结果 分别以1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为指示菌,共分离得到13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C1~C13.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分析结果表明,13株噬菌体基因组均为双链DNA,并可被分成8组;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c1和C13、C6和C7、C9和C11分别具有相同的宿主范围,其余7株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各不相同.随机挑选噬菌体C1进行形态学研究,发现噬菌体C1头部具有二十面体结构,尾部较长且无收缩性尾鞘,属于长尾噬菌体科.生物被膜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混合噬菌体能够较好地抑制TJC729生物被膜的形成.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噬菌体C1、C10和C12分别与牛物被膜混合培养24 h后,牛物被膜的量分别下降到初始量的32.7%、57.6%、32.8%.结论 分离了13株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它们能够显著抑制宿主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对生物被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lassigy the bacteriophages specific to Pseudomonas aetuginosa and to investigate biofilm control efficaey of the isolated virulent phages.Methods With P. aeruginosa clinical strains as indicators.bacteriophages were isolated by screening difierent environmental samples.Classification of the isolated phages was done with the methods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 of phage genome and host range analysis.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was used in phage morphology study.In biogilm control tests,TJC729 was used as the jndicator strain to study the biofilm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isolated phages.Results Total 13 lytic phages specific to P.aeruginosa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named as C1-C1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all 13 phages were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es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eight groups.Host rang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5 laboratory strains and 12 clinical strains of P. aeruginosa.The same infection profiles were observed among phage C1 and C13,C6 and C7,and C9 and C11,respectively.While the remaining 7 phages each had different unique infection profile.Phage C1 was selected randomly to study its morphology.The obtained images showed that phage C1 had an icosahedral head with a non-contractile tail,belonging to the Siphoviridae family.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phage,phage cocktail had the best effect on biofilm control.Further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phage C1.C10 and C12 can destroy biofilm after treatment of the biofilm for 24 h.The biofilm amounts were deceased to 32.7%,57.6%and 32.8%of the initial values,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irteen virulent phages specific to P. aeruginosa had been isolated.The phages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biofilm formation and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 on the biofilm.The results suggested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s of P.aeruginosa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34.
刘伟莉  宋雪  岳华 《新疆医学》2009,39(1):116-119
1977年,Kramer等首先提出了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AVH),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技术不仅增加了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还能有效地清除大中分子物质,使溶质清除率增加40%。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初只是为了提高重症肾衰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包括根治术及姑息手术)血清CEA和CA199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临床确诊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和手术30d后)及60例正常成人血清CEA与CA199含量变化。结果6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A199和CEA检测显示:术前血清CA199和CEA均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血清CEA较CA199下降快,而且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A199和CEA含量较根治术30d后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姑息性切除手术前后血清CA199和CEA含量变化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和CA199含量显著增高,而根治术后血清CA199和CEA均有较明显下降。因此,术后定期联合监测血清CA199和CEA有利于临床观察结直肠癌患者病情变化,评价手术效果,为判断预后、及早发现术后复发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6.
岳华  姜鸿 《临床医学》2000,20(4):54-55
酶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具有蚀特的免疫抑制效应,近来研究表明MMF对重症狼疮肾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我们今年应用MMF治疗肾小球疾病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中,女2人,男4人,平均年龄41.6岁,有4例患者 表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7.
李维华  岳华 《家庭护士》2009,7(8):701-701
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肿瘤较常见,较非孕期危害大.妊娠合并良性肿瘤以成熟囊性畸胎瘤及浆液性囊腺瘤居多.早期妊娠时肿瘤嵌入盆腔可能引起流产,中期妊娠时易并发蒂扭转,晚期妊娠时肿瘤较大可导致胎位异常,分娩时肿瘤易发生破裂,肿瘤位置低可梗阻产道导致难产.手术最佳时机一般选择在孕16周~20周,此阶段比较安全.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卵巢良性肿瘤合并妊娠中期病人15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手术顺利,经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分型、手术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28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术前确诊1例,术中确诊27例。I型4例,Ⅱ型14例,Ⅲ型8例,Ⅳ型2例。3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例行胆囊切除、胆囊瓣瘘口修补术,18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3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重视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和术中辨认,B超结合MRCP/ERCP检查可以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确诊率,手术容易损伤胆管,手术方式应根据病理损伤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39.
大黄煎液对家兔胃电图影响的初步观察李宏森,周爱民,岳华,薛芳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化祛瘀、利胆退黄等功效。近年来有关大黄的药理研究报告较多,但对胃机能活动的影响报告较少。早于胃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胃的收缩、排空和分泌功能[1,2],故本...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组30例,血液透析组30例,比较透析前及连续3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组患者和血液透析组患者治疗后血磷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组患者治疗后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患者治疗前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组患者治疗后血磷与血液透析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钙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在降低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和血磷水平要优于单纯血液透析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