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146例严重肺动脉高压者二尖瓣替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高压病人的手术效果。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肺动脉收缩压(SPAP)≥9.33kPa(1kPa=7.5mmHg)并接受二尖瓣替换术(MVR)的146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4组。A组:极重度肺高压(SPAP≥13.3kPa);B组:心功能严重低下组(心脏指数CI≤33.34);C组:心功能减低或正常组(33.34≤CI≤66.68);D组:高心排血量组(CI≥66.68)。其中每组按一次和二次手术再分为2个亚组。结果示一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5.3%;A1、B1、C1、D14组术前临床情况、所用术式和心脏阻断时间等无差异,但B1组低心排(24.2%)早期死亡率(15.2%)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而D组无死亡。二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28.2%;各亚组低心排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一次手术各组。由此认为,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MVR后低心排和早期死亡率与术前心脏指数有关。当心脏指数>33.34时,即使肺动脉压和全肺阻力同时极度增高者,术后低心排和死亡率亦不因此增加。当CI<33.34时,术后低心排及早期死亡率较高。重度肺动脉高压者施行二次MVR手术时风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62.
左心转流是降主动脉瘤手术中有效辅助方法之一,尤其是将氧合器做为贮血器,便于控制出血和输血,并可调节温度,提高了手术疗效。但因全身肝素化和人工心肺机对血液有形成份带来了破坏损伤,同时术中剥离创面广泛渗血和肺出血,易发生术后肾衰和凝血功能紊乱等并发症。近年报道BioMedicus离心泵(以下简称Bio泵)具有对血液损伤程度小和肝素用量少的优点,由此Bio泵左心转流在降主动脉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63.
自 1991年Banai等〔1〕 开始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FGF)对心肌的作用以来 ,人们已对FGF的种类、受体、作用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不同途径应用FGF可促进心肌血管新生 ,改善缺血心肌血流灌注和功能。现概述FGF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如下。心肌血管新生的特性血管新生包括 :内皮下的基质水解 ;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再粘附 ;新的有三维结构的血管形成 3个阶段〔2〕。心脏的血管新生有 2种情况 :一是心肌内侧支循环发展 ,以直径2 0 0 μm以下、中层发育差的薄壁血管的出现和直径在 2 0 μm以下、只…  相似文献   
64.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MLR)后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 1 0头 ,于左冠状动脉旋支起始段放置Ameroid收缩环 ,6周形成慢性缺血心肌模型。治疗组 5头 ,采用高功率CO2 激光进行TMLR ,于术后 6周处死 ;对照组 5头不做任何治疗 ,于第 6周处死、取材 ,对缺血心肌进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激光打孔后 6周时部分孔道开放 ,部分孔道机化再通 ,形成许多与孔道平行的血管腔隙 ,少许孔道纤维闭合。对照组及治疗组心肌血管面积分别为 (1 650 .42± 1 2 4 .57) μm2 /视野和 (3 1 87.1 3± 61 2 .0 2 ) μm2 /视野 ,心肌血管周长分别为 (756 .1 1± 77.44) μm/视野和 (1 2 1 5 .0 3± 1 51 .1 9) μm/视野 ,心肌血管密度分别为 (34 .96±2 .45)个 /视野和 (61 .51± 9.54)个 /视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心肌损伤程度亦明显减轻。结论 TMLR后孔道能够开放 ;TMLR可以促进血管密度的增加 ,以恢复或减缓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二叶式卡动脉瓣畸形(CBAV)疾病的发病特点、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CBAV患者共114例.结果:男性患者居多(78.0%);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4例,以主动脉狭窄为主(11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77例)及或关闭不全(37例),主动脉瓣钙化(19例),主动脉瓣脱垂(10例),升主动脉扩张(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手术以主动脉瓣膜置换为主(n=10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7例、低心排6例、新发房颤2例及新发室颤2例,死亡2例.结论:先天性CBAV多于中年时出现症状,多见于男性,主要并发症为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方式主要以主动脉瓣膜置换为主,心绞痛、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术前心功能低下者手术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66.
心室短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心肌梗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对心肌梗死心室短轴节段不同形式的运动进行评价。方法 分离结扎32只新西兰白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造成前间隔及前壁心尖段心肌梗死,于梗死前正常状态及梗死后2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短轴基底段及心尖段心室节段径向应变(RS)、圆周方向应变(CS)以及局部心肌旋转(Rot)。根据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EF)下降的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EF显著下降组及EF轻微下降组,分析RS、CS及Rot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梗死段RS、CS以及Rot均下降;EF轻微下降组梗死段RS及Rot较正常时减低。结论STI能够评价左室短轴各个方向运动,心肌梗死后梗死段短轴各方向应变减低;整体EF无明显变化时,STI部分指标仍能敏感地检测出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7.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猪的冠脉血流,初步探讨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的时相性灌注特点及其在冠脉扩张状态下的变化。方法:5条实验小型猪,在麻醉状态下应用超声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探测不同节段心外膜冠脉和左室心肌内的冠脉血流信号,记录其血流频谱曲线。观察心外膜及心肌内冠脉的时相灌注特点,测定冠脉血流速度,计算右冠脉和前降支的舒张期/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观察静脉推注潘生丁(0.56mg/kg)后前降支和心肌内冠脉血流信号及其频谱曲线特点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均可检测较清晰的心外膜和心肌内冠脉血流信号;心外膜冠脉为全心动周期前向灌注,右 冠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前降支;心肌内冠脉的时相灌注特点为收缩期出现低速的逆向血流;静 注潘生丁使心外膜与心肌内冠脉的血流均明显增强,但灌注模式未变。结论:彩色多普勒冠脉血流显像技术为研究冠脉血流的时相性灌注特点提供了很好的无创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超声冠脉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评价慢性心肌缺血基因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 24头实验小型猪,在前降支近端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左室前壁心肌内直接注射VEGF 165基因(A组)和空白质粒载体(B组)。治疗后4周应用冠脉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注射部位心肌内血流信号的改变,记录流速曲线,并与治疗前比较,判断有无新生血管系统形成。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VⅢ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mRNA基因表达水平和心肌内微血管数目。结果 8头猪治疗后存活到实验终点,A组、B组各4头。与治疗前比较,A组的左室前壁心肌内可见明显增加的血流信号,而B组与治疗前则无明显差别:A组缺血区心肌内微血管数目高于B组;A组有3头猪的心肌内可检测到VEGF基因mRNA的表达,B组则均无明显表达。结论 冠脉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能直观显示缺血心肌内血流信号的改变,发现新生的血管系统,可用于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69.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联合激光血运重建术(TMLR)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效果。方法建立32只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MSC移植组、TMLR组及联合治疗组,于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及治疗后测定射血分数(EF)、室间隔基底段及心尖段的位移(D)和应变(S)。治疗后4周处死动物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及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心肌梗死后EF、梗死部位D及S值显著下降。治疗后,MSC移植组及联合治疗组EF、梗死部位D及S值治疗后显著改善,病理学检查可见双染阳性细胞;其余两组未见双染阳性细胞,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联合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其他各组。结论MSC移植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功能,TMLR未增强MSC移植疗效,定量组织多普勒能够敏感评价心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70.
90年代初,高功率CO2激光成功地用于心脏跳动下心肌打孔手术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开始登上了治疗晚期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舞台。近年来.TMLR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此予以概述。1,TMIR的发展简况助年代初,MirhOSeini等首次报道低功率(80W)CO2激光TMI,R不仅能改善实验动物缺血心肌的灌注,而且可防止孔道内的纤维增生。1983年他将此项技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的辅助方法首先用于临床。1986年okada等用85WC02激光对1例患有缩窄性心包炎和严重心绞痛的病人在室顾情况下打孔,结果9个月后病人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