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2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 (IL-6)与小儿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8例小儿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6的含量变化.结果 癫痫发作1、6h后,癫痫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分别为(8.23±0.58)、(11.63±1.35) pg/ml,与正常对照组(0.75±0.48) pg/ml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癫痫发作1、6h后,脑脊液中IL-6水平亦逐渐升高,分别为(10.35±3.06)、(19.55±2.3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7±0.65)pg/ml,P<0.01];而发作后12 h,癫痫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IL-6含量趋于正常[分别为(1.05±0.66)、(3.54±1.31)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癫痫发作可诱导血清和脑脊液中IL-6表达水平的上调,这可能促进炎性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可能与小儿难治性癫痫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2.
体外循环期间利多卡因药代动力学观察张文兴1孙晓雄2赵玉喜2徐燕2尹清2关键词体外循环利多卡因室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654.1本文通过测定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对体外循环(CPB)期间利多卡因药代动力学及预防复跳后室性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43.
运动疗法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运动疗法对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受损的治疗效果,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 34例下肢骨折患者分别接受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作Lysholm评定,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膝屈伸肌力和大腿周径,以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前膝关节ROM为(47&;#177;29)&;#176;,治疗后(89&;#177;30)&;#1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1.053,P&;lt;0.001)。Lysholm值治疗前45&;#177;7,治疗后67&;#177;1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089,P&;lt;0.05)。治疗前后Lysholm值、膝关节ROM、肌力及大腿周径有显著差异。结论 运动疗法是治疗下肢骨折后功能障碍的有效途径,早期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5.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开胸术后护理的主要任务。由于麻醉药物作用、伤口疼痛、吻合口处充血和水肿的影响,均会抑制患者咳嗽,导致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而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1]。我院胸外科近年收治食管癌、贲门癌、肺癌开胸患者39例,现将其呼吸道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6.
47.
48.
目的提高临床对RA合并痛风、感染性关节炎(SA)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报道1例RA合并高尿酸血症、反复右肩肿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RA病程10年,血尿酸升高8年, 反复右肩发作性肿痛1年的患者, 院外诊断RA、痛风、SA, 对症治疗后疗效欠佳。近1个月病情加重伴右肩窦道形成, 实验室检查:结核T细胞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结核菌素(PPD)试验阴性, CD4+细胞计数下降;右肩数字化X线摄影、超声、双能CT、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提示右肩尿酸盐(MSU)沉积伴骨侵蚀、骨破坏、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及滑囊、腱鞘、肌腱、肌肉等多部位受累;右肩穿刺液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宏基因组测序(mNGS)及关节液培养提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确诊RA、痛风、关节结核(OAT)。予甲氨蝶呤、艾拉莫德、降尿酸、抗结核、关节清创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RA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反复单关节炎, 除考虑合并痛风外, 应警惕有无OAT,患者免疫状态、药物因素可能干扰免疫结果判读, 需综合患者临床特征、多种影像学、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74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1%(38/618),呼吸衰竭发生率12.0%(74/618)。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3/74),非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4.6%(25/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5)、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P=0.014)、射血分数(EF)<50.0%(P=0.003)、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8)、复合手术(同期CABG、主动脉根部置换或射频消融迷宫手术P=0.000)、二次手术(P=0.012)、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手术(P=0.003)、二次手术(P=0.010)、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12)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