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重庆市城区摩托车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城区两个交警支队,利用《交通事故信息现场采集表》收集2000—2004年摩托车交通事故610起,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年共发生摩托车交通事故610起,基本呈逐年上升的特点,多为一般事故。事故驾驶员以40岁以下的男性为主(79.9%)。事故多发于每年7、8月(23.1%)。一周中星期日事故最多(16.7%)。每天16:00~17:00为事故高峰期(15.1%)。事故多发于晴朗的白天,多发于主干道路平坦水泥路面。610起事故中,444起(72.8%)是多车事故,其中与各型客车或轿车相撞323起(53.0%)。166起(24.6%)是单车事故。摩托车驾驶员负主责或全责的事故为236起(38.7%),主要因疏忽大意、违规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多车事故121起(占多车事故的27.3%),单车事故105起(占单车事故的76.7%)。结论重庆市城区摩托车事故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危险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加强摩托车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同时规范其他道路使用者的行为是减少摩托车事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2.
培养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牵引损伤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培养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牵张损伤模型。方法 取1-2天新生大鼠皮层细胞原代培养,经纯化后星形细胞传代培养于乳胶膜培养皿中,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牵张损伤装置致伤,通过电镜形态学检察和乳酸脱氢酶,台盼蓝染色定量检测确定损伤程度。结果 不同的驱动压力可使乳胶膜牵张变形,导致培养细胞不同程度损伤。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烧伤冲击伤复合伤后一次性输入高渗盐溶液抗休克治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实验采用狗烧伤冲击伤复合伤模型,观察复合伤后2小时一次性分别静脉给予7.5%NaCl+6%葡聚糖70(HSD)和乳酸林格氏液(LR)治疗后血压、心输出量、红细胞压积及血浆粘度等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微血管血容量、大血管血容量和总血容量的变化。结果:复合伤后血压和心输出量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早期使用HSD治疗较LR能更显著地回升血压和心输出量,降低红细胞压积,非常显著地增加总血容量,其中以大血管血容量增加为主;而LR治疗则以微血管血容量增加为主。结论:HSD治疗通过显著增加大血管血容量,维持微血管血容量,因而有效恢复血压和心输出量、减轻组织水肿,优于LR治疗。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家兔正碰交通伤的损伤机制和伤情特点.方法 30只家兔根据碰撞初速度不同分为3组,Ⅰ组(30 km/h),Ⅱ组(40 km/h),Ⅲ组(50 km/h).以坐姿固定家兔于动物固定台车上,按预先设置速度和加速度启动动力牵引系统开始致伤过程.用激光测速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测量和分析碰撞瞬间动物固定台车的速度和减速度.观察致伤后动物的伤情特点,对家兔作大体解剖并进行AIS-ISS评分.结果 伤后1 h内Ⅱ组死亡1只兔子,Ⅲ组死亡3只兔子,其余动物均存活.Ⅰ组未见明显脏器损伤,Ⅱ、Ⅲ组家兔损伤部位为胸腹部,AIS(MAIS)和ISS评分分别是(2.30±0.65)、(14.50±2.10)、(4.20±0.70)、(36.40±4.58).结论 碰撞初速度和减速度对动物的伤情有影响,胸腹部是兔正碰交通伤的主要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道路交通事故全身尸体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事故现场监控录像、现场勘查照片等获得本例行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由专业的法医于事故当天对遇难者尸体进行尸表检验,得出尸体检验报告.采用64层螺旋CT对遇难者尸体进行全身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对CT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将CT图像所见与尸体检验报告进行比较.结果 尸表检验发现遇难者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胸、多发肋骨骨折、鼻骨骨折.认为遇难者系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胸腔脏器损伤死亡.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遇难者颅脑、胸部、腹部、骨盆及脊柱多器官、多脏器发生严重的损伤.结论 64层螺旋CT可获得比尸表检验更多、更重要的组织器官和脏器损伤信息,两者联合应用,可为道路交通事故伤情鉴定提供更充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6.
准静态下颞骨撞击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颞骨撞击伤模型,研究不同撞击模式下颞骨骨折的发生情况,探讨颞骨撞击后损伤的发生特点与机制。方法 选取成人尸头12具,撞击前于螺旋CT下行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将头颅固定于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伤架上,使撞击部位暴露于二次锤的正前方并与二次锤的中心重合,分别选取800,1200,1400kPa的驱动压力进行撞击,将撞击后尸头于螺旋CT下行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将撞击后螺旋CT影像与撞击前对照研究分析。结果 建立了3种不同损伤程度的颞骨撞击伤模型:(1)800kPa撞击组主要为软组织的损伤,颞骨骨折只局限在某些层面发生;(2)1200kPa撞击组除撞击侧颞骨发生线性骨折外,并可波及到对侧颞骨形成对冲性骨折;(3)1400kPa撞击组撞击侧颞骨发生混合型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并形成了对冲性骨折。结论 建立的3种程度颞骨撞击伤模型可以反映出颞骨撞击后3种不同损伤特点的颞骨骨折,对交通事故中颞骨撞击伤的防治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摩托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点与交通事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问卷和个人资料调查表对800名摩托车驾驶员进行测试.结果①男驾驶员较女驾驶员有较多的超速及违规[(17.23±5.82)分vs(15.07±4.94)分]、警觉安全行为[(25.67±5.28)分vs(24.51±5.14)分],错误行为[(13.03±3.69)分vs(13.94±4.12)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②16~25岁组驾驶员的冲动行为[(20.05±6.74)分]较多,警觉安全行为[(23.32±4.95)分]较少;③小学文化的驾驶员超速及违规[(18.93±6.36)分]较多;④已婚驾驶员冲动行为[(17.80±6.67)分],超速及违规行为[(16.59±5.60)分]较少,警觉安全行为[(26.18±5.12)分]较多;⑤有驾照的驾驶员冲动行为[(18.00±6.62)分]、错误行为[(12.97±3.77)分],警觉安全行为[(26.03±5.18)分];⑥在碰撞事故中事故驾驶员冲动行为[(19.98±7.14)分]、超速及违规[(17.95±5.95)分]、错误行为[(13.76±3.73)分]上与安全驾驶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碰撞事故中仅在错误行为[(13.44±3.78)分]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关系重大,应注重此方面的训练和教育.  相似文献   
68.
基于有限元仿真和遗传神经网络的轿车-行人事故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充分利用轿车-行人碰撞中行人损伤信息对事故过程进行重构,提出采用有限元仿真和遗传神经网络逆向推导轿车-行人事故中碰撞参数的新方法。方法利用Hyperworks和LS-DYNA软件进行不同碰撞速度(25、40、55 km/h)和接触角度(背面、左侧、正面、右侧)的碰撞仿真,获取行人头部伤害指标(head injury criterion,HIC)和胸壁最大运动速度。根据损伤生物力学判据分析行人头部及胸部的损伤程度,并以行人头部和胸部损伤程度以及位置信息作为预测变量,采用遗传神经网络求取碰撞参数的预测值。最后利用两起具有确切碰撞参数的轿车-行人视频案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两起视频案例中轿车碰撞行人速度分别为54、49 km/h,行人接触轿车角度均为180°。根据行人损伤信息得到轿车碰撞行人速度的预测值分别为51、43 km/h,行人接触轿车角度的预测值分别为184°和169°,两起事故重构准确度分别为0.94和0.88。结论利用行人损伤信息可以准确有效地对轿车-行人事故中的碰撞参数进行预测,既能为轿车-行人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责任认定提供新的方法,也为进一步提高轿车-行人碰撞中行人头部及胸部损伤的防治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高功率微波的特点,分析了HPM对电子医疗设备的破坏机制和作用效应,探讨了军用医疗设备的HPM加固方法,并初步研究了医疗设备对抗HPM的有效防护措施,以保证在未来信息化高功率微波武器作战的环境下军用医疗仪器正常工作,发挥其生命体参数监测和临床救治的作用,为军事作战的获胜提供重要的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