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烧伤后胃组织中一氧化氮(NO)及两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30%TBSA(totalbodysurfacearea,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n=64),分别检测伤后1,3,6,12,24,48,72h胃组织中NO含量及原生型NOS(cNOS)和诱导型NOS(iNOS)的活性,并分析NO含量与两型NOS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烧伤后胃组织中iNOS活性与NO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伤后3h即显著高于伤前,伤后12h达峰值,后有所下降但至伤后72h仍明显高于伤前,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而cNOS活性呈下降趋势,于伤后6h达最低值,后渐回升于伤后72h基本恢复正常,cNOS与NO相关不显著(r=-054,P>005).结论烧伤后胃组织中NO的变化主要受iNOS活性影响,而iNOS活性上升,cNOS活性下降可能与烧伤后胃的某些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2.
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研究--高代谢及内毒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烧伤后高代谢与内毒素的关系。 方法 :观察了 4 0例严重烧伤病人 ,烧伤总面积达 (45±11.3) % ,其中深度烧伤为 (2 9.7± 10 .4 ) %。观察指标为静息能量消耗 (REE)、血浆内毒素、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8(IL 8)、高血糖素、皮质醇、血清二胺氧化酶 (DAO)及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 (L/M)、尿儿茶酚胺。 结果 :①烧伤后 1~ 14天观察期间 ,REE与血浆内毒素、TNF、IL 8、高血糖素呈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5 985、0 .92 36、0 .8381、0 .85 17,P分别为 0 .0 14 3、0 .0 0 11、0 .0 0 94、0 .0 0 73) ;血清DAO与血浆SOD呈显著负相关 (r=- 0 .7871,P =0 .0 2 0 4 ) ,尿L/M与血浆SOD、MDA亦呈显著相关 (r =- 0 .9114、0 .94 4 5 ,P=0 .0 0 16、0 .0 0 0 4 )。②复苏期后 (伤后 4~ 14天 ) ,REE与SOD呈显著负相关 (r=- 0 .7180 ,P <0 .0 5 )。 结论 :烧伤后高代谢与内毒素、TNF、IL 8、高血糖素有关 ,伤后肠道损伤与早期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关 ,血内毒素增高可能与肠道损伤所致的肠道内毒素移位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改善内脏缺血 ,减轻内脏自由基损害的效应。 方法 Wistar大鼠 6 6只分成正常对照组 (C组 ,鼠数 =6 )、早期静脉营养组 (PN组 ,鼠数=30 )、早期肠道营养组 (EN组 ,鼠数 =30 )。PN组、EN组造成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灌喂或颈外静脉输液给予相同热量和热氮比的营养液。烧伤后 6 ,12 ,2 4 ,4 8,72h检测心、肝、肺、肾组织血管通透性变化 ,肝肾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血流量变化。 结果 烧伤后大鼠心、肝、肺、肾组织血管通透性和肝、肾MDA均较对照组升高 ,EN组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EN组肝、肾组织血流量和SOD在多个时相点高于PN组 (P <0 .0 5~ 0 .0 1)。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可改善肝肾血流量 ,减轻内脏血管通透性增高及氧自由基损害。  相似文献   
74.
严重创伤或烧伤后高分解代谢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近几年,肠道与这种高代谢反应的关系虽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尚缺乏充足的理由和证据以阐明。本实验设计了一个小香猪实验模型,分别在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中心静脉插入导管,以获得不同区域的血标本,使肠道、肝脏(尤其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75.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 2 (GLP 2 )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 方法  5 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 2组 (烧伤后经GLP 2处理 ,2 0 0 μg/kg ,2次 /d腹腔注射 )与正常对照组。前两组动物于 30 %TBSAⅢ度烧伤后 6、12h及 1、3、5d分别处死 ,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的活性 ,并行肠粘膜组织学观察。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烧伤组伤后 6、12hPCNA表达稍有增强 ,伤后 1d减弱 ,3d时最低 ,5d时仍低于正常 ;GLP 2组PCNA表达的变化在伤后早期与烧伤组基本一致 ,但伤后 3、5d时强于烧伤组。烧伤组大鼠肠粘膜CyclinD蛋白在伤后 6、12h略有升高 ,但 1d时迅速下降至伤前的 4 0 % ,而GLP 2组CyclinD蛋白表达在伤后 1、3、5d高于烧伤组。大鼠烧伤后血浆DAO活性明显升高 ,经GLP 2治疗 5d后该指标明显降低 (P <0 .0 1)。组织学观察见GLP 2组肠绒毛排列较为规则 ,长短较一致 ,未见明显的上皮脱落。 结论 大鼠烧伤后腹腔给予外源性GLP 2能减轻肠粘膜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GLP 2使PCNA、ClyclinD表达增加、促进受损肠粘膜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76.
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 (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正常对照 (C)组 ,烧伤后普通肠道营养 (EN)组及烧伤后添加谷氨酰胺的肠道营养 (GLN)组。EN组用等量甘氨酸补足氮量 ,使两组烧伤大鼠保持等氮、等热卡 ,动态观察伤后两组大鼠ITF及ITFmR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mRNA均有一定表达 ,烧伤后其表达一过性增加 ,随后明显降低。两组比较 ,GLN组大鼠肠组织中ITF及ITFmRNA水平明显高于EN组 ,同时GL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E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 ,谷氨酰胺能保护肠粘膜 ,维护杯状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促进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77.
烧伤后高代谢是创伤应激、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代谢反应有利于伤后机体修复,代谢率过高则加剧耗损,不利于机体恢复。烧伤后高代谢来源主要是创面,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伤后是否存在内源性特别是肠源性高代谢,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如确实存在肠源性高代谢,则给予  相似文献   
78.
肠道喂养与静脉营养两者各有利弊 ,在临床营养支持时 ,两者应结合应用。从本系列实验 30 % °大鼠烧伤以及5 0 %成人烧伤来看 ,早期肠道喂养组对改善肠粘膜血流量、肠道血管通透性及血液流变性 ;降低 REE,改善肠粘膜能荷 ,提高肠粘膜细胞线粒体 态呼吸率、呼吸控制率及磷氧比 ,提高肠组织氧摄取率及肠粘膜 p Hi,降低细胞内游离 Ca2 + ;减轻肠粘液层、粘膜变薄、绒毛变短、隐窝变浅、肠粘膜 PD下降、L/M升高、血清 DAO升高 ,降低血浆、肠道、肠粘膜细胞线粒体 MDA以及血浆内毒素、TNF;提高血清蛋白及肠粘膜 DNA、RNA、氮量 ,降低…  相似文献   
79.
重度呼吸道蒸汽烧伤动物(狗)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5只狗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重度呼吸道蒸汽烧伤模型。本模型有下述特点:致伤当时,气管内最高温度平均为98.4±0.5℃;维持90℃以上时间为3秒,50℃以上时间为21±2.2秒。此外,模型的重复性极好,具有重度呼吸道烧伤的临床表现。损伤达三级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所见与病理解剖结果极为一致。由于本致伤方法和仪器设备相对比较简易,所得结果较为理想,可推荐作呼吸道烧伤实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80.
本实验针对补液治疗呼吸道烧伤的各公式进行研究,发现输液量仍显不足,并对补液的质的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