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6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肾及肾周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27例肾及肾周脓肿,其中肾脓肿19例,19例中10例脓肿向肾外扩展,3例合并肾周围炎,7例形成肾周脓肿;另外8例为孤立性肾周脓肿,其中1例脓肿侵入肾后旁间隙和腰大肌,并沿腰大肌下行形成骼窝脓肿。作者认为CT对本病的诊断是十分有价值的,它不仅能显示肾及肾周脓肿,而且能显示脓肿在肾周及腹膜后的扩展情况。  相似文献   
23.
杜渭清  宦怡 《医学争鸣》1999,20(7):625-627
探讨CT新技术仿真内窥镜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鼻部疾病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仿真内窥镜成像,并与鼻内窥镜所见对照研究。结果:CT仿具内 显示鼻内正常解剖结构,鼻部病变的位置,范围与鼻内窥镜所见类似,并可进行鼻内窥镜无法到达的腔道,如鼻窦内,狭窄的鼻道内以及病变梗阻的远端。结论CT仿真内窥镜是对鼻部二维CT、多平面成像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胆囊癌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第5位,多发生50岁以上的女性.一般认为胆结石引起胆囊壁的慢性炎症与胆囊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胆囊癌的症状与胆囊炎性病变或其他胆道疾病的症状无特异性区别,主要表现腹痛与黄疸,因而仅靠临床表现难以确诊.目前B超检查及CT扫描是诊断胆囊癌最常用的方法,但CT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有困难,误诊较多.因而分析误诊原因,对提高诊断正确率很有必要.本文对我院及外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7例胆囊癌的CT检查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和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劣势。方法2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或查体者分别经EBCT和MSCT血管造影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专业放射诊断医师分别阅读两组资料片,将冠状动脉各支共分成4支9个节段,逐一对照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可视长度、可评价长度,各节段血管成像质量等级比率,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及其对斑块的显示优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SCT和EBCT所显示的冠状动脉各主干血管的可视长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对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可诊断长度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MSCT的A级节段比和B级节段比均高于EBCT,总的可诊断节段比明显高于EBCT(P<0.01);而C级节段比则明显低于EBCT(P<0.01)。MSCT的C级节段主要集中在运动伪影明显的右冠中段,EBCT的C级节段则主要集中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远段。③MSCT可显示EBCT无法显示的血管上、下壁的非钙化性斑块和EBCT易遗漏的管壁一侧的轻度增厚改变。④在各种三维重建方法中,除了轴位MIP血管显示两种检查方法没有明显差别,其他三维重建方法的成像清晰度MSCT均优于EBCT。结论MSCT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成像及非钙化性斑块的显示优于EBCT,但右冠成像因中段频繁的运动伪影而明显劣于EBCT。EBCT和MSCT,尤其是MSCT,是极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冠状动脉造影,但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减少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前侧髋臼缘)至90°(外侧髋臼缘)至180°(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80°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95%可信区间为26.2°~27.9°。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4.53°和0.36°~5.58°。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27.
《临床医师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是肿瘤:专科医师除《肿瘤诊疗指南》外必读的杂志。2009年第4期上关于转移性肿瘤治疗的文章让我们受益不浅。同时,我们也针对其中转移瘤的评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撰写的Letter被《CA Cancer J Clin》接纳并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28.
骨肉瘤的MRI及DW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MRI及DWI表现.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26例(年龄8~40岁,平均16.7岁),均行X线及常规MRI检查,其中16例应用msh-DWI序列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参照常规MRI图,在ADC图测定骨肉瘤实质部分、坏死部分及肿瘤骨区域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灶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瘤骨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号,瘤骨成分越多,信号越低.在DWI图中,16例骨肉瘤实质部分显示较高信号,肿瘤内坏死部分显示较低信号,病灶内肿瘤骨成分显示低信号.骨肉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34±0.12)×10-3mm2/s,坏死部分的平均ADC值为(2.23±0.16)×10-3mm2/s,瘤骨成分的平均ADC值为(0.32±0.06)×10-3mm2/s.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常规扫描结合扩散加权图像,可对骨肉瘤的组织构成进行初步推测,并能指导穿刺活检部位.  相似文献   
29.
星形细胞瘤常规MRI增强程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星形细胞瘤常规MRI增强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术前对32例星形细胞瘤行常规钆-喷替葡甲胺剂量(Gd-DTPA, 0. 1mmol·kg-1 )增强MRI检查, T1WI观察肿瘤增强情况。与脑室内脉络丛比较,肿瘤增强情况分为无/轻微、中等及明显强化3组。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并用VIII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对手术标本进行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微血管记数(MVC)评定肿瘤血管生成。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增强程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 32例星形细胞瘤中,术前常规增强MRT1WI上, 13例明显强化, 12例中等强化, 7例无/轻微强化。32例星形细胞瘤手术标本MVC7~113个,平均(46. 1±14. 3)个。其中明显强化组MVC为(56. 0±10. 7)个;中等强化组(38. 3±11. 9)个;无/轻微强化组(12. 5±6. 3)个。统计学相关分析表明:星形细胞瘤常规增强MRI增强程度与MVC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3,Ρ<0. 01)。结论 星形细胞瘤常规MRI增强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常规MRI增强扫描可能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面有价值。  相似文献   
30.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影像后处理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选择成功进行SCTA的4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扫描层厚4-8mm,重建间隔2-3mm,螺距1.25-1.75,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MPR、MIP、SSD及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结果:影像后处理方法有技巧需要在VQ工作站上反复摸索方能熟练掌握;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得到的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显示技术或多种技术相结合;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等得到全面、立体、良好地显示。结论:除了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选择扫描参数等扫描因素之外,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的熟练掌握亦是成功获取高质量主动脉夹层图像必不可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