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6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腹腔、盆腔和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结论: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腹腔、盆腔和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利于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制定,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滕勇  王臻  李迪尘  宦怡  胡蕴玉  张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187-189,F0003
背景:目前保肢方法有异体骨关节置换、人工金属假体置换、肿瘤骨段灭活再植等,各有优缺点。四肢骨肿瘤切除深低温冷冻大段异体骨关节置换术存在异体一自体关节不匹配和后期关节软骨坏死影响关节功能的问题。 目的:评估一种由螺旋CT扫描数据获取关节软骨表面轮廓信息的方法,为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研究奠定基础。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创伤一科。 材料:实验于2001-09/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完成。样本来源:CT扫描对象为2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 方法:采用Picker 6000螺旋CT对股骨远端进行层厚lmm扫描,在Picker 6000 CT机的Voxel Q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容积重建,之后对重建数据间隔0.1mm下载二维断层图像。自行开发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对下载图像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求出断面图像的二维边缘轮廓矢量化数据,输入美国Imageware公司Surfacer 9.0软件进行矢量化三维重建。然后通过对关节软骨轮廓的识别及假体设计需要,提取出感兴趣的关节软骨表面轮廓的三维图像,用于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主要观察指标:CT图像的矢量转换和股骨髁三维重建矢量图像。 结果:利用自主开发的医学图像矢量转换软件,实现了CT图像数据的矢量转换,在Surfacer9.0三维处理软件中构建出个体化股骨髁三维实体模型,并根据设计需要进行编辑,提取出可进行人工半膝关节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的关节软骨三维模型。所构关节面轮廓可进一步处理,从而完成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其文件格式为.stl格式,可直接被快速成形软件识别和用于工程学制造。 结论:由螺旋CT数据进行关节软骨外形轮廓的矢量化重建可获得精确的关节软骨轮廓三维实体模型,模型可编辑性强,为复合大段异体骨移植的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制造打下了基础;用此方法进行医学图像信息的矢量转换简单易行,在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生物制造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对主动脉的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的图像质量优势.方法:将110例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5例,分别行传统扫描与Flash大螺距扫描,两组分别检出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48例.对两种扫描模式下的主动脉辐射剂量和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升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0.7(A组)和1.4±0.6(B组)(t=5.2,P<0.05).B组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为(2.7±0.6)mSv,低于传统扫描模式的(3.9±0.9)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P<0.05).结论:双源CT主动脉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可以较低辐射剂量获得清晰的升主动脉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用床位移动追踪技术(movingbedinfusiontrack-ing,MobiTrak)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相结合的应用效果,探讨该技术在导致功能障碍的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男7例,女4例)下肢功能障碍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经手术及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结论MRI-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神经瘤的HR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患者的HR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中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1例,发生在右侧3例,左侧3例。受累情况为鼓室段、膝状神经节各5例,乳突段、迷路段各2例,颅内脑池段、内听道段及颅外腮腺段各1例。1例仅累及迷路段,其余5例为多节段面神经受累。面神经瘤的主要HRCT表现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膝状窝骨壁膨胀性破坏,面神经径路上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影。结论:HRCT扫描能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有助于定位、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图形学及影像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不断完善。三维CT图象重建——俗称3DCT,是指将一系列连续的CT扫描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经过专门编制的3D软件及计算机的处理,重建为立体图像的再现过程。该重建技术1977年由Herman和Liu首先提出对一系列CT扫描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央桥脑髓鞘溶解症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央桥脑髓鞘溶解症 (CPM)的MRI表现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1 5TMR仪对 2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CPM患者进行T1WI、T2 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 (FLAIR)、DWI和增强扫描MR检查。结果 桥脑中央部、双侧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等部位出现对称性长T1、T2 信号 ,增强MRI无明显强化反应。DWI显示桥脑病变呈明显高信号 ,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在 10 0× 10 -6mm2 /s~ 30 0× 10 -6mm2 /s之间 ,FLAIR仅显示为略微高信号 ,表明病变伴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水肿 ;同时 ,双侧肝豆状核亦表现出DWI高信号 ,ADC值在 30 0× 10 -6mm2 /s~ 6 0 0× 10 -6mm2 /s之间 ,FLAIR呈不均匀较高信号 ,其中 1例尚出现尾状核头对称性DWI略低信号 ,表明在缓慢的病程进展中同时伴有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等改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和CPM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 ,DWI对其具有较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研究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cancer specific antigen,PSA)单链抗体片段结合的复合纳米探针作为前列腺癌核磁共振靶向显像剂与治疗剂的可行性。方法: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CNPs)与前列腺癌特异性单链抗体片段(ScFv)桥联制备成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应用高分辨电镜、荧光光谱仪与磁强度计进行鉴定。将FMCNPsScFv与前列腺癌LNCaP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进入癌细胞的靶向性;采用MTT法评价复合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细胞移植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鉴定;荷前列腺癌裸鼠尾静脉注射复合纳米探针,采用荧光成像系统观察纳米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消除过程;利用核磁共振观察复合纳米探针肿瘤靶向显像效果;给予体外磁场照射(100 W功率)30 min,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复合纳米探针能够进入前列腺癌细胞质;在显像浓度范围内复合纳米探针细胞毒性很低,不影响细胞增殖。成功制备裸鼠前列腺癌模型。荧光成像系统显示复合纳米探针快速地在裸鼠各重要器官分布,并逐渐集中于肿瘤部位;核磁共振显示纳米探针在24 h内能够清晰显示前列腺癌图像;体外磁场照射4 d后,注射复合纳米探针的裸鼠肿瘤组织生长显著慢于对照裸鼠的肿瘤组织(P<0.05)。结论:制备的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能有效地靶向前列腺癌组织,可用于前列腺癌的核磁共振成像,也能用于体外磁场作用下的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