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89篇 |
免费 | 1184篇 |
国内免费 | 70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7篇 |
儿科学 | 182篇 |
妇产科学 | 239篇 |
基础医学 | 1014篇 |
口腔科学 | 276篇 |
临床医学 | 3165篇 |
内科学 | 1936篇 |
皮肤病学 | 282篇 |
神经病学 | 647篇 |
特种医学 | 73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1657篇 |
综合类 | 6894篇 |
预防医学 | 2572篇 |
眼科学 | 219篇 |
药学 | 2832篇 |
53篇 | |
中国医学 | 2891篇 |
肿瘤学 | 9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8篇 |
2023年 | 432篇 |
2022年 | 549篇 |
2021年 | 676篇 |
2020年 | 562篇 |
2019年 | 453篇 |
2018年 | 485篇 |
2017年 | 318篇 |
2016年 | 357篇 |
2015年 | 426篇 |
2014年 | 1101篇 |
2013年 | 849篇 |
2012年 | 956篇 |
2011年 | 1120篇 |
2010年 | 1172篇 |
2009年 | 1100篇 |
2008年 | 1070篇 |
2007年 | 1138篇 |
2006年 | 1031篇 |
2005年 | 1142篇 |
2004年 | 1078篇 |
2003年 | 959篇 |
2002年 | 810篇 |
2001年 | 730篇 |
2000年 | 800篇 |
1999年 | 836篇 |
1998年 | 795篇 |
1997年 | 810篇 |
1996年 | 779篇 |
1995年 | 688篇 |
1994年 | 547篇 |
1993年 | 459篇 |
1992年 | 411篇 |
1991年 | 336篇 |
1990年 | 296篇 |
1989年 | 258篇 |
1988年 | 111篇 |
1987年 | 135篇 |
1986年 | 128篇 |
1985年 | 115篇 |
1984年 | 79篇 |
1983年 | 76篇 |
1982年 | 62篇 |
1981年 | 47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25篇 |
1960年 | 12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研究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痰瘀证候(包括痰证、血瘀证、痰瘀互阻证)血浆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寻找不同痰瘀证候的特异性标志蛋白群。方法收集146例北京地区汉族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痰证、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和非痰非瘀类证候患者及37名健康对照的血浆样品,采用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方法进行电泳和图像扫描及差异度分析,找出不同痰瘀证候的差异蛋白质表达谱;从凝胶上切取相应差异蛋白质斑点,酶切后于Q-TOF-MS仪上进行二级质谱分析,进一步采用Fisher判别法对差异蛋白进行典型性分析,筛选出能够显著区分不同痰瘀证候可能的标志蛋白群。结果在组间匹配变异度超过100%的11个斑点中除2个斑点未确定外,发现有7种不同的蛋白质。经对这9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典型性分析后发现:能区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血浆标志蛋白群可能是结合珠蛋白前体和纤维蛋白原γ链;能区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痰瘀类证候与非痰瘀类证候的血浆标志蛋白群可能是纤维蛋白原β链和载脂蛋白AI前体;能区分痰证与痰瘀互阻证可能的标志蛋白群是纤维蛋白原γ链、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I前体;能区分痰证与瘀证可能的标志蛋白群是结合珠蛋白前体、肾上腺髓质素结合蛋白前体、白蛋白和补体C4;能区分瘀证与痰瘀互阻证可能的标志蛋白群是白蛋白和肾上腺髓质素结合蛋白前体。结果还发现上述可能的标志蛋白的表达差异可随痰瘀证候间不同的传变方式而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获得了可显著区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痰瘀证候及痰瘀类证候与非痰瘀类证候间可能的标志蛋白群的特异性组合,及在功能蛋白质水平上有关痰瘀证候的传变主要是由痰致瘀进而形成痰瘀互结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992.
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细胞因子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性激素、细胞因子的改变及与其骨密度(BMD)的相关性,对89例2型DM患者的BMD进行了检测,同时测定其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和IL-1β、IL-6、TNF-α、IGF-1水平,并与非DM患者作对照.结果显示,DM合并骨质疏松(OP)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增龄BMD下降;女性OP患者的FSH、LH水平高于非OP患者,E2、T、P及男性T水平低于非OP患者,DM患者又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OP患者的IL-1β、IL-6、TNF-α水平高于非OP患者,而IGF-1水平则低于非OP患者,且DM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BMD与年龄、FSH、LH、IL-1β、IL-6、TNF-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E2、T、P、IGF-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0.001.提示IL-1β、IL-6、TNF-α是DM和OP的共同促成因子,女性E2、T、P和男性T减少是造成骨代谢紊乱和OP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997.
精神分裂症的主观生活质量反映了患者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和行为功能的满意度,为精神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评价临床疗效的主观指标.现回顾精神分裂症主观生活质量的评估工具和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主观生活质量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低深度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在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中的检测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所选873例孕妇的血浆,通过低深度测序方法对随机重排的样本进行盲法检测,并采用基因拷贝数变异分析算法(FCAPS)鉴定胎儿CNV。对比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评估低深度测序下NIPT对胎儿CNV的检测效能。结果:48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大小约0.1~47 Mb)样本中,与低深度(0.51~1.19X)测序的NIPT检测结果一致的有32例,结果不一致的有16例,另正常样本组有21例假阳性样本。NIPT对CNV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和97.45%,特别是对>2 Mb的CNV,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高达85.29%和98.18%。结论:基于低深度测序的NIPT对>2 Mb的CNV具有高效能。在NIPT中应用优化的检测和信息分析方法进行胎儿CNV的产前筛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99.
[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RT3D-STI)技术联合冠状动脉SYNTAX评分(SS)在评价复杂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78例复杂冠心病患者根据SS收集我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141例,根据CAG影结果分为复杂冠心病组(三支主要冠状动脉和/或左主干狭窄>50%,n=78),非复杂冠心病组(单支/双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50%,n=30)和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n=33),根据SS将复杂冠心病组分为低分亚组(SS<23,n=26),中分亚组(23≤SS<33,n=25)及高分亚组(SS≥33,n=27)。,应用3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径向、圆周、三维应变(GLS、GRS、GCS、G3DS)及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三维应变(LS、RS、CS、3DS),计算平均基底段LS、RS、CS、3DS,中间段LS、RS、CS、3DS,心尖段LS、RS、CS、3DS,行组间比较分析获取相应测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①三组间整体、平均节段应变呈减小趋势(P<0.05)。2.三亚组的GLS、GRS、GCS、G3DS呈减小趋势(P<0.05),基底段LS、3DS,中间段LS、RS、CS、3DS,心尖段LS、RS、CS、3DS呈减小趋势LS-BAS、3DS-BAS、LS-MID、RS-MID、CS-MID、3DS-MID、LS-AP、RS-AP、CS-AP、(P<0.05)。②ROC曲线分析示GLS、GCS、GRS、G3DS对不同程度复杂冠心病有一定检测价值,以G3DS及GLS曲线下面积最大。③相关性分析示复杂冠心病组GLS、GCS、GRS、G3DS与冠状动脉SS呈负相关(r=-0.548,-0.366,-0.411,-0.556,P均<0.05)。④重复性检验:3D-STI参数在观察者内及观3DS-AP呈减小趋势(P<0.05)。3.ROC曲线分析:GLS、GCS、GRS、G3DS对不同程度复杂冠心病有一定检测价值,以G3DS及GLS曲线下面积最大。 4.相关性分析:复杂冠心病组GLS、GCS、GRS、G3DS与冠状动脉SS呈负相关(r=-0.548,-0.366,-0.411,-0.556,P均<0.05)。.察者间测量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RT3D-STI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复杂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联合SYNTAX评分在复杂冠心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对比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ARMS)和贲门缩窄术(endoscopic cardial constriction ligation,ECCL)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RMS或ECCL治疗,并定期随访的4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例资料,其中20例行ARMS(ARMS组),28例行ECCL(ECCL组),比较两种术式短期及长期临床疗效。结果 两种术式的操作成功率均为100.0%,ECCL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RMS组[(8.43±1.59)min比(34.05±12.35)min,t=-9.227,P<0.001]。术后2个月随访,ECCL组和ARMS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9.3%(25/28)和6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8,P=0.042),ECCL组GERD Q评分低于ARMS组[(6.24±1.22)分比(7.35±1.79)分,t=-2.400,P=0.023]。术后1年随访,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GERD Q评分,以及DeMeester评分和pH<4时间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S和ECCL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长期临床疗效相当,但ECCL短期疗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