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腹膜弥漫性病变分为炎性和肿瘤性两类,前者以结核性腹膜炎最为常见,后者以转移瘤最为多见,其次较为多见的是腹膜原发肿瘤,包括腹膜癌、间皮瘤、淋巴瘤等。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由于腹膜弥漫性病变涉及病种多,影像学表现也极为复杂多变,因此笔者选取两例常见类别的腹膜弥漫性病变:腹膜结核和腹膜癌,分别从临床特点及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诊断辨析,总结分析诊断思路,为得出准确的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2.
多发性硬化发病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易感基因的个体 ,感染了某些病毒后通过分于模拟机制激活自身反应T细胞 ;通过超抗原机制促进自身反应T细胞增殖 ,并激活自身反应B细胞和APC ,从而触发复杂的炎症级联反应 ,最终破坏少突胶质细胞和髓鞘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例。治疗组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外关、足三里,对照组取上述穴位旁开0.5cm处的非经非穴点进行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针刺8周。治疗前后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MSE)量表评分,同时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据此计算患者各感兴趣脑区健、患侧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健、患侧额叶、丘脑、尾状核,健侧颞叶、海马、扣带回葡萄糖代谢较针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侧额叶、颞叶葡萄糖代谢减低(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健、患侧颞叶、尾状核,健侧丘脑和患侧额叶葡萄糖代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可以提高VD患者认知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18氟-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用于检查结肠癌时发现同时性重复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经病理证实结肠癌病人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和临床病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18F-FDG PET/CT结果与病理结果并行kappa系数一致性检验,分析PET/CT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 232例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人中,56例病理证实为重复癌。18F-FDG PET/CT诊断真阳性53例,假阳性4例,其中2例经肠镜病理证实分别为息肉和管状腺瘤(癌前病变),1例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腺瘤,1例为肺炎性假瘤。假阴性3例,其中1例为胃窦部印戒细胞癌,1例为肾透明细胞癌,另1例18F-FDG PET/CT显像为高代谢,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结果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原发性肝癌。18F-FDG PET/CT诊断重复癌的敏感度为94.64%,特异度为97.58%,准确度为96.83%,阳性预测值92.98%,阴性预测值98.17%。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而且两者间一致性良好(κ=0.917,P=0.000)。结论应用18F-FDG PET/CT进行结肠癌检查时可以有效发现同时性重复癌。  相似文献   
25.
目的回顾性分析TPPA、TRUST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三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对不同梅毒患者的血清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最佳的梅毒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皮肤科确诊梅毒患者136例,以及同期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结果一、二、三期梅毒患者TPPA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4%、100%、100%;TRUST法阳性率分别为78%、92%、83%;电化学发光法阳性率均为100%。结论三种检测方法中电化学法检测阳性率略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病灶(以健侧为对照)及腋窝淋巴结^18F-FDG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合病理结果,计算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两种方法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一致性检验。对乳腺病灶恶性组及对照组组间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间SUVmax均数比较显示:恶性组^18F-FDG摄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例为大汗腺导管内癌,系原位癌,对^18F-FDG摄取不明显,PET/CT图像上未见明显结节影,目测显示0级,SUVmax为1.5。该例病灶微小,小于PET/CT5~8mm的分辨率,造成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均漏诊。18F-FDGPET/CT定性分析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7%、100.0%、97.9%;半定量分析以suVmax2.0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为佳,分别为93.2%、100.0%、93.6%。定性分析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85,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断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为0.64。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定性分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5.9%、96.1%、90.1%,半定量分析(以文献SUVmax1.8为标准)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45.8%、97.0%、89.3%。两种分析诊断与病理诊均较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7(定性分析)和0.51(半定量分析)。结论^18F-FDGPET/CT诊断乳腺恶性病灶时,以SUVmax2.0为临界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健康人淋巴细胞功能。方法 采用α-醋酸萘酯酶法 (ANAE)检测幼儿组、儿童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健康个体外周末梢血。结果 各组 ANAE阳性淋巴细胞 (x± s)分别为 (32 .14±18.12 ) %、(6 4.5 6± 9.6 4) %、(70 .44± 9.2 5 ) %和 (6 5 .2 6± 9.2 4) %。结论 幼儿组成熟 T淋巴细胞的数量未达到正常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定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行PET/CT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PET、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比较纵隔淋巴结阳性及阴性者SUVmax、CT值、CT短径的差异,绘制SUVmax值、CT值的ROC曲线,找到最佳诊断界点。分别计算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及PET/CT双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比较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以及PET/CT SUVmax、CT值双定量分析对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SUVmax、CT值、CT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取2.45,CT值取38.5Hu为诊断诊断界点。当SUVmax≥2.45时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准确度分别为50.9%、 96.5%、92.8%、72.5%、77.0%,其准确性高于单纯PET、单纯CT值及单纯CT短径 (χ2=19.192,P=0.000)。结论:PET/CT显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价值,其准确性优于单纯PET或CT; 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时, 提示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以癫痫首发钩端螺旋体(钩体)脑动脉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对102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102例中,钩体L型脑动脉炎43例,有肢体瘫痪80例,共济失调7例;血清钩体MAT阳性72例,CSF钩体MAT阳性17例;体液培养:原形钩体31例,L型钩体45例;EEG异常94例;颅CT:示颅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44例;颅MRA:3例中有2例颅底异常血管网征,1例颅内动脉粗细不均,1侧大脑中动脉不显影。结论: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生可能为钩体或钩体L型直接损伤神经组织或供血血管,甲硝哒唑疗效显著,并可减少钩体病后发症  相似文献   
30.
鼠尾胶作为细胞贴附剂的实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星形胶质细胞和皮肤角朊细胞分别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疾病的细胞模型,这两种细胞在塑料培养瓶或板中呈贴附性生长,均是锚着依存性细胞(anchorage-dependent cells)[1].但从经济及可反复使用方面考虑 ,需使用玻璃培养瓶以获得大量细胞,而这两种细胞在玻璃这种底物上贴附性较差,一般底物上涂胶原底层有利于细胞生长[1],为此,笔者采用鼠尾胶作为贴附剂,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