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37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闽南地区803例男性不育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男性不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培养,G显带分析(必要时加做C带),对闽南地区803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出异常核型182例(包括Y染色体多态性)占全部被检者22.67%。主要涉及到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性反转、增加、缺失、易位、倒位及多态性等。结论: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对不育夫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依据,对生殖医学、优生优育起到重要意义,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患者男,39岁.因"腰部酸痛10余天,发现白细胞增高1天"住院.查体:体温38.2℃,轻度贫血貌,双侧颈部、腹股沟可扪及3~5个直径约0.5~1.0 cm肿大的淋巴结,胸骨轻压痛;脾肋下8 cm可及.血常规示:白细胞281×109/L,红细胞3.27×1012/L,血红蛋白101 g/L,幼稚细胞40%.血小板496×109/L,幼稚细胞40%.骨髓象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相似文献
106.
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诱导活化的γδ+T细胞的细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扩增人γδ+T细胞的方法及其细胞毒性。方法 用耐热性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刺激正常人PBMC,并用磁珠阳性分选法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通过MTT试验观察γδ+T细胞对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观察γδ+T细胞对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后的γδ+T细胞可达73%和98%。效靶细胞比例为10:1时其对K562细胞的杀 相似文献
107.
PET-CT在评价射波刀治疗肺癌及其转移灶疗效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运用PET-CT显像进行评价射渡刀治疗肺癌及其转移灶的早期治疗效果,并比较PET和CT两种显像方法评价结果的不同.方法:23例在本院接受射波刀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均进行PET-CT显像的肺癌患者,观察PET-CT显像检出的总计35个病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定量分析功能代谢学指标(SUVmax)变化率△M和形态学指标(病灶最大横径Dmax)的变化率△Φ.结果:肺癌及其转移灶在射波刀治疗前、后的SUVmax和Dmax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射波刀治疗前、后肿瘤病灶的代谢变化率△M和形态学大小变化率△Φ分别为(64.93±23.60)%、(32.50±57.0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ET、CT及PET-CT显像评价得出射波刀治疗肿瘤病灶的有效率分别为:94.29%、54.29%和97.14%,葡萄糖代谢变化率法和形态学最大径变化率法对评价疗效一致率占54.29%(19/35),不一致率占45.71%(16/35);两种显像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97.01%和55.89%,准确性分别为97.14%和57.14%.结论:葡萄糖代谢变化率法在评价放疗疗效方面要比形态学最大径变化率法具有明显优势,以两种方法相结合PET-CT显像在评价肺癌及其转移灶射波刀治疗的疗效上更具优势,可以为其提供一种早期、有效、直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改变。方法:对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骨髓涂片分别进行瑞氏染色和糖原染色,观察细胞和真菌形态特征,同时进行外周血真菌培养,确立微生物学诊断依据。结果:2例患者血象中血小板计数均降低,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骨髓细胞瑞氏染色可见巨核系细胞生成减少。1例骨髓象可见散在或位于吞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原体,呈类圆形、长圆形或腊肠形,糖原染色时可见细胞壁染成红色且清楚,病原体呈腊肠样时可见其中有一明显的横隔。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时,血象至少存在一系减少,且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109.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流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更多困难。现对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流行病学特征、性质、分类、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L型与钩体病眼、神经后发症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钩体病后发症患者血、脑脊液作钩体及L型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用青霉素在患者体内诱导钩体L型和分离的钩体L型分别二次对豚鼠进行实验性感染 ,以了解引起的病理变化与临床后发症的关系.通过对L型的生物特性研究,了解其长期在体内存活的原因.结果:从186例患者血与脑脊液的检测表明钩体L型分离阳性率为28.6%,远高于钩体原型10.2%(P<0.005).从感染动物病变见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眼葡萄膜与视网膜炎以及肾曲小管中见有L型存在.病变出现于L型感染动物多于原型感染动物.经微区图谱证明钩体L型的细胞膜比原型增厚3倍.结论:钩体L型细胞膜的增厚使其能延长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引起的病变证明与后发症有关.在肾曲小管中出现说明钩体L型可经尿排出,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