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0余年,再发伴胸痛半日”于2001年2月入院。入院时心电图示:1.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0.4mv,呈单向曲线型,V1-V4 ST段压低。2.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3.预激综合征。入院后,经相关治疗,胸痛缓解不明显,予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估心脏起搏和射频消融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方法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62(60.7±6.8)岁。4例有黑朦,1例有晕厥发作史,病史1~5(2.6±1.3)年。全部病例完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5例患者中,每周均有发作数次的3例,有2例植入DDD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系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周植入起搏器,另1例系植入起搏器后房颤频繁发作行导管射频消融。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5(5.0±1.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1例,右上肺静脉1例,左上肺静脉2例,有1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22根,平均随访3(2.78±1.59)月,无房颤发作。未植入起搏器的3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2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态窦综合征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后能有效地消除房颤发作,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建议对这些患者首先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控制房颤,然后根据自身心率的变化评估心脏起搏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初步评估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应用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评估其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通过静脉途径成功植入CRT—D装置,仅1例在头端(第1极)起搏测试时有膈神经刺激,未出现其他手术并发症。程控发现,优化的起搏向量下,2例患者的QRS时限和心脏同步性均最佳,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结论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同时,提高CRT急性期疗效。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房室(AV)间期动态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63例因心力衰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植入起搏器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在超声指导下行AV间期优化。定义最佳AV间期为超声心动图指标E、A峰最大分离并无切尾。同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HW)、明尼苏达HF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结果本组最佳优化AV间期在90~140(110.45±19.47)ms。CRT植入后1周同植入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22.07%±6.77%比18.53%±4.83%)和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LVFT,293.27±24.79ms比272.35±56.00ms)明显提高,QRS波宽度变窄(129.40±6.65ms比138.25±28.00ms),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跟优化前比,AV间期动态优化后的6个月和12个月LVEF值由22.07%±6.77%增加至32.24%±10.34%及36.86%±9.29%;6min步行距离(6MHW)由术前268.70±22.25m增加至327.12±15.24m及347.62±15.04m;QRS时限无明显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由71.43±7.12mm降至65.88±9.85mm和57.06±6.54mm;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由72.14±6.24降低至61.68±12.28和55.15±11.02;NHYA心功能分级由3.12±0.55减至1.68±0.67和1.82±0.43。结论动态优化AV间期可以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中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36.
选择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138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非生理性起搏(VVI)组52例、生理性起搏(DDD)组86例。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以后每半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房颤的发生率以及发作评分、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与VVI组比较,DDD组房颤及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组有3例术后3~4 a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而DDD组患者无因心力衰竭住院者,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认为VVI起搏模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估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30例,分为左心室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同步性、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左室导线置入时间、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左室导线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四极导线组可选择的起搏向量远多于双极导线组。术后1个月的超声优化程控显示,四极导线组优化后主动脉射血速度时间积分(AOVTI)和左室同步性均显著改善,同时优于双极导线组优化后(P <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四极导线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双极导线组(P <0.05)。结论左心室四极导线与双极导线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其血液动力学、同步性和短期临床疗效优于双极导线,并可能有助于减少膈神经刺激避免二次手术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目前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影像学诊断标准基于心肌致密层与非致密层比值、非致密心肌厚度或肌小梁数目。患者临床表现包括无症状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甚至心源性猝死。本研究旨在观察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致密化不全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60例(研究组),同期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7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致密化不全心肌病临床特征,评价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男性比例高(68.33%vs. 47.89%,P=0.018),更易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56.67%vs. 29.58%,P=0.002)和右束支传导阻滞(6.67%vs. 0.00%,P=0.043),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率(23.33%vs. 8.45%,P=0.018)增加,以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作为终点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28)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以室性心律失常和/或栓塞为复合终点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0.024)是影响复合终点的重要因素。 结论 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易出现心电异常,其中男性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若伴有高血压,将增大栓塞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9.
传统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房室/室间(AV/VV)间期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耗时费力,费用也较昂贵,主观性较大且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不方便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优化,主要用于CRT无反应者来改善CRT反应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报道应用Holo导管标测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IVC TA峡部 )出现完全性双向阻滞 ,治疗Ⅰ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1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 ,应用Holo导管标测技术 ,根据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 ,对峡部进行导管射频消融 ,以达到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 (4例 )和窦性心律 (7例 )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 ,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单一方向 ,右房传导时间分别延长 (5 6 .0± 2 .3)ms和 (5 3.0± 4 .6 )ms。随访 3~ 34个月 ,无一例复发 ,仅 1例出现心房纤颤。结论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 ,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IVC TA峡部 ,以确定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是射频消融心房扑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