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CPM机在组合式外固定器术后患者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应用CPM机对1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均于术后2~4天开始,训练次数平均为7.5次。训练过程中强调对患肢进行确切的放置和固定,密切观察其运行情况,避免外固定架与CPM机发生碰撞。结果17例患者一个半月随访,效果满意,无1例膝关节僵直,膝关节活动度平均98度。无1例钉道感染。结论虽然组合式外固定器的应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带来一定难度,但是只要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的特点,在锻炼时进行恰当的调整,兼顾患者的承受能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从而使患者在带有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同时也能应用CPM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2.
基因治疗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探索性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治疗是随着对遗传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基因治疗概念的提出是在 80年代初期 ,随后获得了飞快的发展。 90年代初期 ,随着世界首例腺苷脱氨酶 (ADA)缺乏性重症免疫缺陷病的治疗获得了成功[1] ,基因治疗获得了临床治疗的批准 ,并进而推动了其他一些疾病的基因治疗的发展。基因治疗的早期概念是向靶细胞引入外源性基因 ,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 ,基因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治疗遗传性基因缺陷性疾病 ,所以目前它的概念应当是 :将外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制备重组BIG-3(BMP-2 induced gene 3 Kb,BIG-3)逆转录病毒并初步探讨其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将pGEX 4T-2-BIG-3和pMSCVpuro双酶切,回收凝胶,行连接反应,连接产物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采用菌液PCR方法鉴定所提质粒,以此质粒转染PT67细胞制备重组BIG-3逆转录病毒并用PCR法鉴定;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待其达60%汇合时加入含重组BIG-3逆转录病毒的细胞培养上清,嘌罗霉素筛选,筛选持续10d后所得细胞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染色。结果重组质粒pMSCVpuro-BIG-3的菌液PCR法和重组BIG-3逆转录病毒的PCR法电泳图片均在1Kb处有清晰的单一条带,符合预期目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染色均呈强阳性。结论成功制备BIG-3逆转录病毒,BIG-3可使人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对去势山羊股骨颈局部骨密度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山羊(n=10),全麻下施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8个月时骨密度检测证实出现骨质疏松。每只动物采用左右对照,A组(n=10)以1ml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注射30mg BMP,作为处理组(BMP组)。B组(n=10)仅注射1ml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作为对照组(FG组)。注射后第4、16w分批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颈部,做组织学及骨密度检测。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第4wBMP组小梁间有大量软骨样组织生长,FG组未发现类似现象。骨密度结果显示:第4wBMP组与F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6w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应用BMP可以增强去势山羊股骨颈局部骨密度,并能促进局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15.
骨髓基质细胞在藻酸盐凝胶中的生物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在海藻酸盐(Alginate)中的生物学行为,为在组织工程研究中选用海藻酸盐做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地塞米松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种植在1%海藻酸盐中,以HE染色,BMP-2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凝胶中的生物学行为。结果:凝胶中细胞呈“悬浮”生长状态,可见到细胞分裂和核分裂相;细胞在凝胶中增殖,4d后可以见到基质分泌;海藻酸盐中培养组与常规培养组MSC的BMP-2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海藻酸盐中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表现良好。此特征适宜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6.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mtein,BMP)是诱导和促进种子细胞向骨细胞方向转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天然BMP难溶解于培养基,对培养的种子细胞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可溶性重组BMP虽可溶解于培养基,但价格昂贵,而且难于适时、适量的作用于种子细胞。基因治疗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转染外源BMP—3基因入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MP—3的阳性成纤维细胞克隆。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材料: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司徒镇强教授提供。方法:2000—04/2003—11在全军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外源BMP—3基因转染入NIH3T3细胞,G418筛选后寻找细胞集落,分离、培养,免疫组织化学鉴定,BMP—3染色阳性者为阳性BMP—3表达细胞克隆。主要观察指标:①NIH3T3细胞筛选浓度。②转染阳性细胞克隆的筛选。③筛选的细胞克隆内BMP—3的表达。结果:成功将BMP—3基因转染入NIH3T3细胞,经免疫组化筛选出阳性BMP—3表达成纤维细胞的克隆,建立了BMP—3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株。结论:将BMP—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成纤维细胞,并经筛选获得了可稳定表达BMP—3的成纤维细胞株,为将来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使用细胞因子基因修饰的种子细胞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7.
目的采用不同剂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2,BMP-2)刺激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观察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递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预测MSC经BMP-2刺激后成骨效能与成血管效能的变化以及剂效关系。方法取兔双侧股骨MSC,采用MSC体外培养技术,分别以不同剂量BMP-2刺激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增殖情况(细胞记数法与MTT法)、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成骨结节(图像分析)、VEGF阳性细胞率(免疫组化染色)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组间在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VEGF阳性细胞率3项观测指标上F值分别为29.87,65.75及54.05,P<0.01,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结合各组均值来看,BMP-2剂量为100μg/L左右时效果最佳;;在细胞记数与MTT检测上各组差别不显著,F值分别为1.73和0.17,P>0.05,差别不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应用BMP-2在促进基质细胞成骨潜能的同时,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递质VEGF的表达,其应用剂量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BMP-2应用剂量为100μg/L左右时,其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表达VEGF及促进成骨潜能作用同时达到最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观察应用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和骨愈合机制,提出"结构移植"新理论.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多孔TCP人工骨颗粒材料修复各种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遗留骨缺损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9个月~46岁.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骨囊肿23例,嗜酸性肉芽肿12例,内生软骨瘤13例,非骨化纤维瘤2例,骨母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1.5 cm× 1.0 cm~7.0 cm× 5.0 cm.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2.0cm×1.5 cm~8.0 cm×5.0 cm.术后不同时间点行X线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骨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在体TCP人工骨降解的X线影像学半定量研究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伤口均I期愈合.61例获5~24个月随访.骨缺损于术后1~6个月均愈合,骨愈合率达96.7%.除1例坐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无复发.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即可见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间隙模糊,新骨开始形成3个月植骨从周围向中心开始吸收,周围与中心均可见新骨形成;6个月植骨与宿主骨融合,骨缺损完全修复,移植材料降解率为78.9%;12个月植骨大部分吸收,骨质改建塑形,部分髓腔再通;24个月骨质塑形改建良好,髓腔再通.术后1个月SPECT观察,显示局部有较多核素浓聚,骨代谢旺盛,植骨中心核素有明显浓聚,为中心诱导成骨现象.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颗粒与宿主自体骨结合紧密,植骨处有大量骨软骨组织形成,充填骨孔洞内外深部有新生血管样组织长入,于植骨内部及周围形成有较多细胞围绕的"镶边"状结构.结论 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其内部多孔三维结构模拟人骨天然仿生"自组织"结构,有利于募集细胞长入支架深部,达到良好的血管化并最终形成修复性新骨组织,兼具骨传导和骨诱导的骨愈合机制,为一高效新型"结构性"骨移植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9.
规范化医师培训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教员与学员之间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提高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能力是规范化培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在规范化医师培训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不断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0.
马煜  杨倩  孟国林  刘建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412-1412,1422
目的:探索阿仑膦酸钠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观察其体外释药速率,并探讨其作为新型阿仑膦酸钠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HPLC法测定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及体外缓释能力,建立释药曲线.结果:载药壳聚糖纳米微粒平均粒径在100 nm~200 nm之间;载药率为8.52%,包封率为82.73%;在生理盐水中的释药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t1/2为55.16min.结论:阿仑膦酸钠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大小适中,缓释效果好和易降解盼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