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目的探讨红氨酸铜染色法(rubeanicacidcopperstaining)的关键技术环节、注意事宜及在Wilson病肝穿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红氨酸铜染色法对58例Wilson病肝穿组织作铜染色,并进行效果评价,以1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0例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1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5例健康肝移植供体肝组织作对照。结果红氨酸溶液配制、恒温过夜及防组织脱片等是保证红氨酸铜染色效果的关键环节;本文58例Wilson病穿刺肝组织中87.3%铜染色阳性,表现为肝细胞内较弥漫性粗大铜颗粒沉积,而对照组PBC、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内仅有少数肝实质细胞内检出疏细铜颗粒,5例健康肝移植供体肝组织内均未见红氨酸铜染色阳性着色。结论红氨酸铜染色法是一种用于遗传代谢性肝病组织铜显示与评价的简便、实用性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372.
目的 探讨SARS冠状病毒(SARS-CoV)诱导的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与Cytokeratin(CK)及CD3、CD8、CD20、CD68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双染色方法,对6例SARS死亡患者的肺及肺外组织进行多种细胞凋亡状况的研究,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Fas配体(FasL)、Bcl-2和P53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织比较,SARS患者全身多器官组织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尤以肺脏和免疫器官为甚,主要的凋亡细胞类型为CK阳性肺泡上皮细胞、终末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CD3细胞、CD8细胞,以及少部分CD20’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Fas蛋白主要于SARS肺组织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胞膜及胞质内表达,而FasL主要分布于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尤其是上述凋亡细胞内,肺及免疫器官内少数细胞亦表达FasL,但Bcl-2及P53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SARS-CoV诱导的广泛且迅速的细胞凋亡可能为SARS患者肺脏及免疫器官的主要细胞损伤机制之一;SARS-CoV诱导的主要凋亡细胞与体内SARS-CoV主要的感染靶细胞相吻合;表达Fas的致敏T淋巴细胞与表达FasL,的靶细胞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为SARS-CoV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而Bcl-2和P53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了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373.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以突触素(SYN)标记36例AIH患者肝穿刺标本的肝星状细胞(HSC),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SC、Ⅰ型胶原(ColD、Ⅳ型胶原(ColⅣ)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MMP-1)的表达,原位分子杂交方法(ISH)检测MT-MMP-1 mRNA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1(TIMP-1)mRNA的表达。结果 36例AIH肝组织内SYN阳性HSC主要分布于汇管区、细胞纤维间隔及肝小叶炎症活动部位,尤其活动性界面炎部位往往呈聚集性分布,周围易见胶原纤维沉积,SYN阳性HSC数量与AIH肝组织活动指数(HAl,Knodell)呈正相关关系。ColⅠ、ColⅣ的表达量随AIH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olⅣ主要分布于活动性炎症区域并随塌陷窦壁呈聚集性分布,ColⅠ主要见于纤维间隔及汇管区内,为S5~6期(Knodell)AIH肝组织内主要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MT-MMP-1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汇管区周围界面炎及细胞纤维间隔边缘部位间质细胞内,周围少部分肝细胞亦呈阳性表达。MT-MMP-1及其mRNA表达与AIH肝组织HAI密切相关,且随AIH肝纤维化分期而增强,于S4~5期(Knodell)表达量最高,其后有所下降。AIH肝组织内TIMP-1的表达随肝纤维化的进展大致呈递增趋势。结论 AIH免疫损伤致反复持续性活动性炎症引起HSC的大量活化、增殖,进而引起ECM的沉积可能是AIH肝纤维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MT-MMP-1引起ColⅣ的降解,改变HSC周围的微环境而诱导HSC的激活可能是HSC活化、增殖的机制之一;AIHECM的降解水平相对低下可能是AIH肝纤维化进展的另一重要机制。此外,本实验结果显示,SYN是研究肝纤维化组织内HSC的一个较好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7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7例临床资料完整、行肝穿刺检查的AIH-PBC0s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生化检查和血清自身抗体指标分析,并与11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8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作比较,采用HE染色、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结合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其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组织内CD3、CD4、CD8、CD20、CD25、CD57和CD68阳性细胞数量、比例和分布状况。结果该组AIH-PBCOS病例占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8.4%,男女比例为1:8.5,平均发病年龄39.3岁,其中血清ANA与抗M2抗体双阳性病例占52.9%(9/17),所有病例血清AIT、AST、TBIL、ALP、3γ-Gto、IgG和IgM均较明显升高。病理学观察见汇管区与肝腺泡内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较多炎细胞浸润,其中易见浆细胞的聚积性浸润。可见不同时期小胆管损伤或细胆管反应性增生并侵蚀肝界板。肝组织内CD^3+、CD^4+、CD^8+、CD20^+、CD25^+、CD57^+及CD68^+细胞数增加,其中CD3^+、CD8^+及CD68^+细胞比例偏高,尤以损伤小胆管及肝细胞周围为著。结论 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群中存在少数(本组病例8.4%)AIH-PBC OS,该重叠综合征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双重病理特征性改变,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性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37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TGF-β1和Leptin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不同病变程度NASH穿刺肝组织中TNF-α、TGF-β1和Leptin的表达,分析其与NASH病变以及肝星状细胞(HSC)、库普弗细胞(KC)活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NASH肝组织中,TNF-α表达于肝脂肪变区及炎症活动区的肝窦壁细胞及炎细胞中,其阳性表达随肝脏炎症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5);TGF-β1主要表达于纤维化较明显区域的肝窦壁细胞,其阳性表达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密切相关(P〈0.05),分布及表达量与HSC的免疫组化改变大致平行;Leptin主要于NASH肝组织脂肪变区及纤维化区的单个核细胞、KC和HSC内表达,与NASH肝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Leptin表达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呈递增趋势,与TGF-β1的变化呈大致平行关系。结论TNF-α可能是NASH炎症过程中的关键性炎症因子,而TGF-β1和Leptin可能与NASH纤维化的启动及进展关系密切,上两者间可能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76.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变异性对初始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残余肾功能(RRF)的影响,并探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和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EPO)对二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瑞凯尔肾病医院行初始血透且患有肾性贫血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线和随访12个月时的化验检查结果,检测尿尿素及血清尿素浓度计算RRF。每3个月复查血红蛋白(Hb)水平,以Hb的残余标准差(Res-SD)代表血红蛋白变异性。按12个月RRF下降中位数分为RRF下降慢组[<1.60 mL/(min·1.73 m2)](35例)和RRF下降快组[≥1.60 mL/(min·1.73 m2)](35例);按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分为HIF-PHI组(24例)和EPO组(46例)。比较RRF下降快组与下降慢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及治疗药物对血红蛋白变异性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RF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12个月,RRF下降慢组的Hb Res-SD显著低于RRF下降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7...  相似文献   
377.
目的 基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估不同频次的血液透析滤过(HD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01—2022-06-30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大连瑞凯尔肾病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DF治疗频率不同,分为HDF 1次/月组、HDF 1次/周组及HDF 3次/周组,以HDF 3次/周组患者透析龄进行1∶2∶2比例配对。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和随访6个月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应用2D-STE技术采集基线和随访6个月的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P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离散度(PSD),比较3组患者基线和随访6个月心脏指标的变化。结果 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5∶1,HDF 1次/月组60例,HDF 1次/周组60例及HDF 3次/周组3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PSD三组间基线和随访6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二腔心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GLPS-A2C)三组间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