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制备锌指蛋白8(plant homeodomain finger protein 8,PHF8)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重组慢病毒(lentivirus)颗粒,建立PHF8表达沉默的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稳定细胞系并观察PHF8对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将目的 基因或阴性对照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载体与包装载体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收集并浓缩上清液获得重组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后用于感染食管鳞癌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感染效率,嘌呤霉素筛选法建立稳定细胞系;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HF8的表达沉默;MTS法检测细胞的增生特性.结果成功制备了沉默PHF8的重组慢病毒;应用重组病毒感染食管鳞癌细胞后,PHF8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的增生明显下降.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能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PHF8表达及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72.
M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NICU中住院早产儿的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状况,以期对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从我院NICU出院的61名早产儿,计算不同时段的体重增长速度;计算恢复至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达到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平均时间并对出生体重<1 500g组和1 500~2 000g组进行比较,比较出生及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及积分.结果61名早产儿平均体重增长速度生后第1周为-4.5 g/d,第2周为6.3 g/d,整个住院期间为18.5 g/d.56名早产儿出现了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为10.8d;达到RDIs的时间为18.4 d,<1 500g组所需时间较长.61名早产儿中,出生时体重低于第10百分位的占49.2%,而出院时达到78.7%,明显增加;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积分(1.74±0.79分)较出生时(2.25±0.85分)有明显降低.结论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出院后有必要续贯治疗,继续强化营养,以实现追赶生长.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启动子区-460T/C与-634G/C多态性位点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结肠癌发生的易感性关联。方法外周血样本DNA提取后,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182例结肠癌患者与216例健康对照者VEGF基因启动子区-460T/C、-634G/C位点多态性;并利用PHASE 1.0软件构建其单倍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单倍型与结肠癌易感风险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基因-460T/C与-634G/C位点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均存在,且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460T/C多态性位点在检测的结肠癌患者与正常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634G/C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在单倍型统计分析中,VEGF基因多态性位点-460C与-634C组成的C-C单倍型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OR=4.28)(95%CI:2.77~13.41)。结论VEGF基因启动子区-460T/C与-634G/C多态性位点组成的单倍型C-C与结肠癌的发生有易感风险关联。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  相似文献   
75.
患儿女 ,4岁。因持续腹胀 3年 6个月入院。患儿于 3年 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腹泻、腹胀 ,伴发热。在当地医院抗炎对症治疗后腹泻、发热缓解 ,但此后持续腹胀 ,进食后有加重趋势。约每月发热 1次 ,有时伴呼吸道症状 ;每 2~3个月腹泻 1次 ,每次持续 5~ 7d ,经抗炎治疗而缓解。排成形便及稀便时均有排便费力。 1年前在外院就诊 ,行腹平片、钡灌肠 ,诊为“胃扭转、乙状结肠过长” ,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无胃扭转 ,切除 3 0cm过长的乙状结肠 ,同时切除阑尾 ,并取回肠粘膜活检。病理报告 :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症 ,可见神经节 ;阑…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检测结果。方法 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绒毛膜培养及染色体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标本并检测胚胎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统计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析孕妇年龄、既往自然流产次数、既往活产儿分娩史、受孕方式以及胚胎性别与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 2 314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纳入研究,检出染色体异常998例,异常率43.13%,染色体数目异常612例,占比61.32%,以13-三体、18-三体、21-三体多见,染色体结构异常386例,占比38.68%,以平衡易位、缺失、倒置多见。年龄、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受孕方式以及胚胎性别不同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高龄(OR=3.077)、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多(OR=2.239)、非自然受孕(OR=2.050)是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率较高,以染色体多态性改变多见,染色体数目异常所占比例更高,以13-三体、18-三体、21-三体多见,其次为染色体结构异常,以平衡易位、缺失、倒置多见。应当关注高龄、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多、非自然受孕的孕妇,加强遗传学筛查,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77.
药物性肝损伤35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种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10年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使用药物、临床表现、肝损害及治疗转归。结果:35例DILI中男12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1.9。平均年龄53.5±15.0岁,其中55岁及以上者占57.1%。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中药17例,西药18例,降脂药、抗生素和抗肿瘤药为引起DILI前三位的西药。男性患者的GGT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55岁以下患者的ALT水平明显高于55岁及以上年龄组。结论:中药引起的DILI不容忽视,DILI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在使用具有潜在肝损伤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无痛胃肠镜检查前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联合持续泵注对检查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0~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72例,利用SPSS的随机数生成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6例。P组患者在麻醉诱导给药后,立即缓慢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50μg,同时开始静脉持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30μg/min,检查过程中酌情增减泵注速度,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波动于基础值20%以内,检查结束时停止泵注;C组患者常规给药。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诱导给药后即刻,检查开始3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及检查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压、舒张压、MAP和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查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等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因操作方式改变,P组剔除1例。与C组(n=36)相比,P组(n=35)患者在诱导给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2. 9%vs. 36.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P组患者的MAP在诱导给药后即刻[(92±13) mmHg vs.(82±13) mmHg,P=0. 030],检查开始3 min[(87±12) mmHg vs.(77±11) mmHg,P=0. 006]、5 min[(84±11) mm Hg vs.(77±9) mm Hg,P=0. 002]、10 min[(89±8) mm Hg vs.(77±9) mm Hg,P <0. 001]、15 min[(90±9) mm Hg vs.(77±9) mm Hg,P=0. 001]、20 min[(88±8) mm Hg vs.(81±10) mm Hg,P=0. 001]、检查结束[(89±9) mm Hg vs.(84±12) mm Hg,P=0. 001]较高,但P组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的发生率也较高(14. 3%vs.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9);C组患者的麻黄碱用量高于P组[0(0,6) mg vs. 0(0,0) 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4)。但两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胃肠镜检查时间[(20. 9±5. 8) min vs.(21. 3±6. 1) min,P=0. 752]、苏醒时间[0(0,0) min vs. 0(0,0) min,P=0. 921]、麻醉药及阿托品[0(0,0) mg vs. 0(0,0) mg,P=0. 921]等用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在无痛胃肠镜检查前,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联合持续泵注,可明显减少检查期间低血压的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但需警惕心动过缓的发生,必要时静注阿托品处理。  相似文献   
79.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日益增多,现分享我中心收治的2例肝移植术后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诊疗经验。分析并总结肝移植术后新发实体恶性肿瘤和新发食管癌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以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制定监测方案,实现新发食管癌的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