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8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背景: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漏诊率较高,提高SMEGC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主、次病灶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1例早期胃癌病例,比较单发早期胃癌(SEGC)与SMEGC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SMEGC主、次病灶内镜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231例早期胃癌病例中16例(6. 9%)为SMEGC(34处病灶)。SEGC与SMEGC在性别、年龄、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以及病灶大小、垂直方向分布、分化程度、侵犯深度、背景黏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 0. 05)。在水平方向分布和大体形态方面,SMEGC出现于胃体后壁(38. 2%)和隆起型(47. 1%)比例更高(P 0. 05),且均为分化型癌。SMEGC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r=0. 658)和分化程度(r=0. 489)具有显著相关性(P 0. 05),主、次病灶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相同的SMEGC分别占68. 8%、81. 2%和87. 5%,主、次病灶背景黏膜均一致。SEGC和SMEGC的治愈性切除率无明显差异(86. 0%对85. 3%,P 0. 05)。结论: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SEGC相似,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和背景黏膜具有一致性,ESD为其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造成胃浅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较长(大于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病历库中,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术前诊断早期胃癌而行ESD治疗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等)、病灶特征(大小、部位、形态等)、操作者经验、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理等信息,最终纳入193例(195处病灶)。对收集到的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以寻找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找ESD手术时间大于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9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34±9.11岁,手术时间为120.00(95.00,165.00)min,病灶长轴为1.50(1.00,2.38)cm,术后病理诊断早期胃癌164例(84.10%),其中162例(98.78%)达到整块切除,148例(90.24%)达到治愈性切除。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性别(P=0.018)、病灶部位(P<0.001)及病灶长轴大小(r=0.209,P=0.007)与手术时间相关,而年龄、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病灶表面是否粗糙、有无白苔、有无溃疡、病变浸润深度、手术时期、病灶大体形状、分化程度及操作者年资均不是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性别、病灶部位、病灶长轴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位于贲门/胃底(OR=5.656,95%CI:2.291~13.964,P<0.001)、胃体(OR=2.667,95%CI:1.048~6.785,P=0.040)及病灶长轴>2 cm(OR=2.761,95%CI:1.229~6.205,P=0.014)是手术时间超过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时,病灶位于贲门/胃底、胃体及病灶长轴>2 cm者易发生手术时间较长(大于120 min)的情况。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的优越性。方法:对105例尿检HCG阳性及阴道不规则流血的妇女进行阴道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宫腔内有无孕囊及双侧附件区有无环状高回声。结果:异位妊娠声像图表现为在双侧卵巢的上方为环状高回声或不规则稍高回声。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早期宫外孕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巨大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近期诊治的1例及既往文献报道的8例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回顾性分析病例的影像学与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总结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而判断巨大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诊疗措施。结果 9例患者中7例在术前检查中均诊断为结肠脂肪瘤,2例患者在手术病理实验后获得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术后随访复查中腹部超声与立体腹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同时未发生切口感染、肿块残余等不良事件,均获得良好的治愈效果。结论巨大结肠脂肪瘤相对少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最终依赖术后病理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估三维成像装置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初步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1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60例, 每例患者先后进行两次结肠镜检查, 按照随机码分为2组, 其中3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进镜均使用二维结肠镜, 首次退镜使用三维结肠镜, 再次退镜使用二维结肠镜), 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进镜均使用二维结肠镜, 首次退镜使用二维结肠镜, 再次退镜使用三维结肠镜), 观察2组息肉检出情况, 并进行退镜时间、操作体验、图像质量及并发症的评价。结果试验组首次息肉检出率为77.3%(17/22), 高于对照组的43.5%(10/23),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1, P=0.021)。试验组10例操作者合并头晕症状, 而对照组操作者无头晕症状(P=0.001)。2组首次结肠镜检查检出息肉直径[0.50(0.70)cm比0.30(0.20)cm, U=57.000, P=0.170]、退镜时间[(4.6±1.5)min比(5.2±1.9)min, t=-1.189, P=0.239]、图像质量(2组病变性质识别3分均为27例, 腔道识别3分均为28例...  相似文献   
56.
羊水过少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秀静  宋雁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63-1364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06年11月~2007年11月住院分娩的132例羊水过少产妇进行分析。结果:选择性剖宫产与急诊剖宫产差异显著(χ2=9.773,P<0.05);选择性剖宫产与阴道助产差异显著(χ2=13.243,P<0.05)。结论:分娩方式影响新生儿预后,剖宫产能改善新生儿预后,尤其是选择性剖宫产的新生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7.
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及对活跃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和安全性及对活跃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产妇260例为观察组,将无镇痛的产妇260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进展情况、失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90.77%;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明显缩短(P<0.05)。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发生产肺炎克雷伯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C-Kp)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为NICU 住院新生儿中有KPC-Kp 定植的新生儿9 例,随机选取同期NICU 无该菌定植的新生儿18 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单因素及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定植KPC-Kp 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时间、先天性心脏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外科手术、静脉营养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使用时间、使用糖肽类抗生素。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4 d)是NICU 新生儿定植KPC-Kp 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95%CI:1.98~175.5,P=0.01)。控制该菌定植方法包括对定植KPC-Kp 新生儿的隔离、监测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结论 较长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NICU新生儿发生KPC-Kp 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完善,检出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现回顾分析1990年3月-2006年4月我院16年间住院UC患者的资料,分析诊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以利于提高消化医师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 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 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 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 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 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 肿瘤长径>20 mm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 χ2=5.016, 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 χ2=8.425, 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