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27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入院后是否合并下肢DVT, 将其分为DVT组(63例)和非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吸烟史、手术史、入院距离脊髓损伤的时间、脊髓损伤原因、骨折情况、脊髓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合并症等相关指标, 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7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 有63例(22.83%)出现下肢DVT, 其中84.13%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下肢DVT, 与贫血[OR=2.753, 95%CI(1.233, 6.146), P=0.013]、低钠血症[OR=5.349, 95%CI(1.970, 14.525), P=0.001]、入院距离脊髓损伤的时间[74~195 d, OR=0.231, 95%CI(0.084, 0.636), P=0.005;...  相似文献   
52.
陆斌  赵晨光  孙玮  琚芬  薛白洁  孙晓龙  牟翔  袁华 《安徽医药》2021,25(10):1981-1984
目的 观察应用肌内效贴合并深部肌肉刺激(DMS)对战士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省总队医院及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战士,共85例纳入本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人随机分到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干扰电及磁振热治疗,观察组病人除了基础治疗外再给予肌内效贴及DMS治疗.肌内效帖治疗使用2条I形贴布,拉长至115%贴于脊柱两侧,然后再使用1条I形贴布拉长至150%横向贴于胸腰段,隔日1次,每次持续48 h.DMS治疗对竖脊肌、腰方肌、梨状肌等肌肉进行治疗,采用36.5 Hz振动频率,5 cm/s移动速度,每次10 min.除肌内效帖治疗外均为1次/天,6天/周,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2周结束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障碍调查量表评分(RMDQ)评价疗效.结果 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VAS及RMDQ评分均明显好于治疗前评分[(4.93±0.93)比(3.87±0.87),(7.23±1.91)比(4.48±1.25),(P<0.05)];观察组在治疗1周后和2周后评分均明显好于治疗前评分[VAS(3.88±0.79)、(3.02±0.82)比(5.15±1.07);RMDQ(4.84±1.78)、(3.24±1.06)比(7.35±1.85)]、且均优于对照组评分[VAS(4.93±0.93)、(4.53±0.85)比(3.87±0.87);RMDQ(7.23±1.91)、(5.88±1.67)比(4.48±1.25)](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深部肌肉刺激可显著增强常规物理因子缓解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53.
54.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每年有约1690万人新发脑卒中[1]。脑卒中后的步行功能异常通常会严重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步行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几种康复方法结合比单独的地面步行训练更有效[3]。单独的末端驱动型机器人(G-EO)可以改善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4]。但是,尚未见报道G-EO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步行功能障碍。因此,我们拟观察这种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5.
土茯苓注射液对大鼠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土茯苓注射液抗血栓形成作用。方法:采用大鼠下腔静脉结扎法和Chandler法分别观察高、低剂量土茯苓注射液对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体外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并对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以川芎嗪作对照。结果:土茯苓注射液对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及体外血栓形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组作用优于川芎嗪组。光、电镜观察亦表明该药有保护大鼠下腔静脉内皮细胞,防止内皮捐害作用。结论:土茯苓注射液确有预防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血清脂联素诊断高脂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45例作为高脂血症组,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45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清晨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脂联素及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血清脂联素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以及血清脂联素诊断高脂血症的价值。结果高脂血症组TC、TG、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组,HDL-C、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组hs-CRP及IL-6高于健康组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1),与hsCRP、IL-6、HDL-C呈负相关(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诊断高脂血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为0.726~0.997。结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血清脂联素通过调控炎症因子水平参与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血清脂联素对高脂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7.
1.1临床资料本组8例,年龄28~48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产后大出血2例,不全流产大出血2例,子宫肌瘤3例,绒癌阴道转移活检术后出血1例,出血量1500~2500ml,平均2000ml,经用缩宫剂、止血药、输血补液扩充血容量和/或阴道内纱布填塞仍出血不止。8例中5例有休克,3例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血时间:5~48h,在12h内作血  相似文献   
58.
石红春  孙晓龙  杨远利 《重庆医学》2011,40(11):1077-1078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产后大出血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3例产后大出血需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观察指标分值变化.结果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微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观察人参皂甙-Rd(G-Rd)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pared nerve injure,SNI)大鼠痛敏异常及延髓内脏带孤束核内P物质(substance P,SP)和NK-1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G-Rd的镇痛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NI组、SNI+saline组(腹腔注射,i.p.)、SNI+G-Rd组(i.p.)。行为学检测应用von Frey纤维测定上述各组大鼠手术侧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s,PWMT);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对比检测上述各组间孤束核(NTS)内SP样免疫阳性产物和NK-1样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结果:SNI模型组术后10 d,手术侧后肢的PWMT值(4.63 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18.20~20.30 g),术后20 d达到最低阈值(2.38 g);而SNI+G-Rd组的PWMT值(4.67 g)则明显高于SNI组和SNI+saline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术后20 d时,SNI组NTS内SP样和NK-1样免疫荧光的平均强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但SNI+G-Rd组的SP样和NK-1样免疫荧光的平均强度则明显低于SNI组和SNI+saline组(P<0.05)。结论:人参皂甙-Rd可以明显改善SNI引起的痛敏异常,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减少NTS内SP和NK-1受体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0.
臁疮是临床外科最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表现为患肢的小腿内侧、外侧、胫前、胫后及踝部的慢性皮肤溃疡,溃烂面大小不等,如不及时治疗,溃疡蔓延由小到大,出现大面积皮肤坏死、缺损,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