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总结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出血的原因及二次开胸止血的方法及效果,以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普胸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行肺大泡切除术5例,肺癌根治术7例,纵隔肿瘤切除术1例,食管肿瘤切除术4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2例,术后均发生胸腔出血。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沿原手术切口行二次开胸止血治疗。剥离面出血9例,行电灼止血及可吸收止血材料覆盖创面;胸膜顶静脉出血5例,肋间动脉出血3例,支气管动脉出血1例,行缝扎止血并用可吸收止血材料覆盖缝扎处;肺静脉结扎线滑脱致肺静脉残端出血1例,遂行压迫止血、缝扎残端等方法止血。结果出血量800~1 000 ml者9例,1 000~2 000 ml者7例,2 000 ml以上者2例,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手术时间平均2.8(2.2~3.5)h。18例患者手术止血效果确切,术后无活动性出血,切口愈合良好;1例右下肺癌根治术患者二次开胸后发现为结扎线脱落所致肺静脉残端出血,虽经压迫止血及缝扎止血后残端无活动性出血,但最终仍因失血性休克无法纠正而死亡。结论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出血,重在预防;如有二次开胸指征,应及时果断开胸止血。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胆道手术的探讨(附2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 2 5 8例 ,男 12 2例 ,女 136例 ;年龄最小的 13岁 ,最大者 81岁。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病史。多数患者有疼痛向右肩部放射、且与进食油腻饮食有关 ,同时伴有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约半数以上的病例每发作时都伴不同程度的发热。病史最短者 5个月 ,最长者 33年。体检 :部分病例有巩膜轻度黄染 ,少数可见明显黄染。绝大多数病例有右上腹肌紧张及压痛。少数的病例于右上腹可触及到囊性包块。MurPhy征阳性者仅6 0 %。全组均依据病史、体征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其中 ,发现单纯胆囊内有结石阴影 2 14例 ,… 相似文献
13.
14.
胸壁大块缺损外科重建7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壁大块缺损后不同外科技术重建的效果.方法 1995年9月至2005年9月对71例不同病因的胸壁大块缺损患者采用多种方法 进行胸壁重建.骨性胸廓重建采用自体组织(肋骨条、阔筋膜、肌瓣)或人工材料(Dacron片、聚四氟乙烯网片 钛合金条、金属丝支架加大网膜片、Dacron和骨水泥构成的三明治式复合体).皮下软组织修复主要应用转移皮瓣、肌皮瓣或大网膜瓣.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局部肿瘤复发,2例因感染摘除金属植入物.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结论 背阔肌瓣和大网膜瓣修复软组织效果较好,后者对因感染引起的胸壁缺损效果更佳.Dacron片和骨水泥构成的三明治式复合体适用于大块骨性胸廓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85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39例)和CABG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运重建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不良事件及出院后28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P<0.05);CABG组治疗前后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靶血管处理数目及完全再血管化率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CI,CABG可明显改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的左心室功能,提高靶血管处理数目,且未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及短期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总结影响恶性胸腔积液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观察其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中位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总有效率为63.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1%。Karnfsky生活质量稳定以上的占97.7%。胸膜肥厚和包裹积液的总发生率为19.5%。肿瘤类型、CEA、LDH、蛋白质含量、沙培林灌注、胸水Glu水平均是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效果确切,而肿瘤类型、CEA、LDH、蛋白质含量、沙培林灌注、胸水Glu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病人女,23岁。反复右侧胸痛伴胸闷、盗汗、纳差1年。查体:右胸腋后线第7肋处见局限性隆起,可扪及肿块约5cm×6cm×3cm大小,质硬、固定、表面欠光滑,触痛明显,局部皮肤无红肿。胸部X线见右中下肺野软组织块影,右第7肋局部骨质破坏。胸部CT扫描见右后胸壁团状、匀质、高密度灶,边界清晰,CT值32Hu,病灶侵及肋骨(图1)。在CT定位下行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Askin瘤。2003年9月在全麻下行右侧胸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胸壁后外侧第7肋处有一6cm×7cm×7cm质硬肿块,呈灰白色鱼肉状,无完整包膜,脏、壁层胸膜均受累,肋骨呈虫蚀样改变。术后病理镜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胸和经腹入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胸入路65例(经胸组),均行左后外侧切口经6、7肋间进胸手术;经腹入路47例(经腹组),行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经腹组上切缘癌残留率达25.5%(12/47),明显高于经胸组的1.5%(1/65),P<0.01。两组无围术期死亡,近期并发症无差异。经胸组、经腹组获随访人数分别为58例和42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8%(8/58)vs.31.0%(13/42),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2%(3/58)vs.21.4%(9/42),差异显著(P<0.0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9%vs.52.4%,41.4%vs.35.7%,31.0%vs.28.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胸入路手术治疗贲门癌具有手术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自制双管微型闭式引流装置与传统闭式引流装置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自制双管微型闭式引流装置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106例,98例行传统闭式引流装置引流。结果微型闭式引流组101例经3~12d引流后治愈,5例引流3周后改行剖胸手术治愈。传统装置引流组91例经3~11d引流治愈,7例引流3周后改剖胸手术治愈。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5.3%和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型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引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双管微型闭式引流装置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安装方便、并发症少、损伤小、引流效果可靠、安全,患者配带灵便、乐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