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观察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服用6个月前后骨密度(BMD)、血生化指标、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指标,副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脱氢表雄酮硫酸酯(DS)、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较治疗前分别提高(93.75±16.1)%、(17.71±4.2)%,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腰2、腰3、腰4的骨密度(BMD)较治疗前分别提高(2.65±0.62)%、(2.70±0.48)%、(3.10±0.41)%,腰2~4较治疗前提高(2.82±0.37)%,股骨颈较治疗前提高(2.32±0.31)%。腰2、腰3、腰4、腰2~4,股骨颈的BMD上升幅度较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对游离睾丸酮(FT)、雌二醇(E2)、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2.
钟远  扬庆良  李蔚  金俊  孙宜萍 《上海医学》2005,28(10):885-886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管粥样斑块形成增多、内皮功能稳定性下降、纤溶系统功能失衡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而在诸多因素中,纤溶系统功能失衡是造成血管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1].本研究观察138例老年人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l-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变化,并计算t-PA/PAI-1比值,旨在分析其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虽然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脱氢表雄酮在骨质代谢中具有良性作用,但还需要更加合理和深入的实验来剔除其衍生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以更好地明确脱氢表雄酮对骨质代谢的作用.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5-10/2006-10本院老年男性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诊断标准参照WHO新标准:所测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骨峰值2.5个标准差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从未用过性激素.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②试验方法:治疗组口服脱氢表雄酮硫酸酯100 mg、钙尔奇D 600 mg;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 600 mg.③试验评估:6个月后测定骨密度、血生化指标、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指标以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纳入骨质疏松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腰椎1、腰椎2~4、股骨颈、股骨上端部位骨密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1).②治疗后治疗组脱氢表雄酮硫酸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骨钙素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1,P < 0.05).对游离睾丸酮、雌二醇、前列腺特异抗原、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则无明显影响(P > 0.05).结论: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和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6月于本院进行择期手术 ASA Ⅰ~Ⅱ级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序贯法组和点斜法组各30例。序贯法组按照序贯法测定 ED50的要求进行测定;点斜法组按照点斜法测定 ED50的要求进行测定。观察记录给药前及给药第15、30、60 min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寒战发生率。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15、30、60 min时 HR、M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 HR、M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15、30、60 min SpO2、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 SpO2、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后寒战分级及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方法测定右美托咪定麻醉后寒战 ED50均为0.4μg/kg,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麻醉后寒战 ED50的测定。  相似文献   
45.
T2DM冠脉病变与胆红素、血脂及尿酸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与血清胆红素、血脂及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符合条件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70例,根据其冠脉狭窄的程度分为5组,A组:无狭窄;B组:狭窄<50%;C组:狭窄在50%~79%;D组:狭窄在80%~99%;E组:完全闭塞。再将D E组病人分为3组: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测定其血清胆红素,尿酸及血脂水平并计算Tc/(HDL-C 胆红素),LDL-C/(HDL-C 胆红素),比值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B~E组病人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TC/(HDL-C BIL)和LDL-C/(HDL-C TBIL)比值明显高于A组(P<O.01);B~E组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P<O.05,C~E组P<0.01)。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各种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P<O.01),TC、LDL、TC/(HDL TBIL)和LDL/(HDL TBIL)均明显升高(P<O.01);三支病变组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P<O.01),TC、TG、TC/(HDL-C TBIL)和LDL-C/(HDL-C TBI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P<O.01);三支病变组较双支和单支病变组尿酸明显升高(P<O.05)。结论胆红素、血脂及尿酸等生化指标,可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红花注射液对高血压病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宜萍  杨建芬  李蔚 《上海医学》2002,25(Z1):50-52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7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3级,极高危)患者,随机分为红花注射液治疗组(24例),丹参注射液治疗组(23例),无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23例).比较三组患者用药2周前后内皮素(ET)、血栓素(TXA2)、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红花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下降(12.97±0.17)%、TXA2下降(15.2l±0.01)%,NO上升(46.61±0.06)%、6-Keto-PGF1α上升(23.65±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红花具有抑制ET素及TXA2和提高血管内皮NO和前列环素的作用,临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7.
随衰老而降低的脱氢表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可能具有调脂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胶原和胶原基因表达、抑制从单核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对抗高胰岛素血症、提高细胞钙离子反应和血管松弛性而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8.
糖基化终末产物在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亮  孙宜萍 《上海医学》2002,25(Z1):129-130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由体内一些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氨基酸结合,经非酶糖化和脂质氧化等一系列反应和结构重排形成,其在血管壁沉积后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外基质,刺激胶原蛋白发生交联,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管壁增厚,并可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在血管病变中,AGEs沉积有重要地位,其主要通过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s)起作用.血管壁AGEs沉积在高血糖(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水平较高,但其积聚与年龄的增长也密切有关[1].由于AGEs对血管重构起重要作用,因而成为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9.
选择冠心病患者 5 0例 ,健康对照组 5 0例 ,单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各 30例 ,分别测定其血浆叶酸、维生素B12 水平及血糖、血脂等。结果显示冠心病组血浆叶酸、维生素B12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P <0 0 1) ,高血脂组显著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组 (P <0 0 1) ,血脂中甘油三酯、载脂蛋白E与维生素B12 更具有相关性 (P <0 0 5 )。表明叶酸、维生素B12 缺乏是心血管疾病的间接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0.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血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宜萍  吴松华 《上海医学》1996,19(5):269-271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血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孙宜萍,吴松华,孙丽华,夏瑾玮,杨建芬,王懋瑛近年来,对胰岛素抵抗(IR)和高胰岛素血症在高血压、冠心病发病机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兴趣。1988年Reaven首次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