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在河南省美沙酮门诊入组病人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该群体既往药物滥用史,分析原因,为制订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各美沙酮门诊服药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体表检查。结果:共调查1647人,以单纯口吸为主1401人,占85.06%;注射+混吸119人,占7.23%,单纯注射94人,占5.71%。各地市吸毒方式差别很大,注射史比例最高者达89.8%(44/49),最低为0。结论:河南省吸毒人员以口吸为主,个别门诊注射吸毒方式比例较高。应在所在地区开展针具交换等行为干预工作,减少未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注射吸毒者通过血途径传播疾病的危险性,控制艾滋病等在吸毒人群中蔓延。  相似文献   
82.
河南省艾滋病疫情现状及流行形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河南省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疫情现状及流行形势。方法根据河南省18个省辖市及各县区HIV/AIDS监测网络逐年连续上报资料,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专题调查及既往有偿供血者普查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88~2005年底共监测各类高危人群4 317 744人次,报告确认HIV抗体阳性者31 578例,确诊AIDS现症病人19 488例,HIV/AIDS已死亡4 891例。结论河南省艾滋病呈低流行状态,局部地区呈聚集性升高,经采供血传播HIV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了解河南省HIV母婴传播情况,分析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和保护因素.方法 通过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2-2013年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婴幼儿的有关干预信息,包括孕产妇HIV检测咨询、围产期保健服务、抗病毒药物阻断、婴幼儿随访检测等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HI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13年12月底,共有1 384例婴幼儿存活至18月龄,检测阳性婴幼儿60人,检测阴性婴幼儿l 324人.存活婴幼儿累计母婴传播率4.34%,存活婴幼儿分年度母婴传播率无明显降低趋势(X2=2.82,P=0.093).产妇孕早期接受预防HIV母婴传播服务(0R=0.22,95% C.I.0.06~0.77),产妇及婴幼儿进行抗病毒药物阻断(0R=0.46,95%C.I.0.21~0.91),婴幼儿采取人工喂养(OR=0.08,95% C.I.0.02~0.30)是HIV母婴传播的保护因素,产妇分娩过程采取侧切操作(0R=3.17,95% C.I.1.37~7.36)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存活婴幼儿HIV母婴传播率较高,应针对主要影响因素一步完善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7-2012年首次加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的艾滋病(AIDS)病人,入组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2007-2012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基本信息,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了整理,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 909例AIDS病人平均年龄为(43.96±10.95)岁,56.73%为男性,已婚或者同居者占73.98%。经血液途径感染13 393例(67.27%),经异性性途径感染4645例(23.33%),经同性性途径感染419例(2.10%)。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是(198.72±168.38)个/μL,HIV确认阳性时间与开始治疗时间的间隔天数的中位数为280(P25=29,P75=1418)天。64.46%的病人首次接受抗病毒治时,采用D4T/AZT/TDF+3TC+NVP方案。结论河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较之以前有所提前,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早发现和积极治疗艾滋病病人,同时重视复方新诺明预防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85.
河南省4县艾滋病家庭收支及社区支持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4个项目县艾滋病感染者家庭的基本需求,为制定预防进一步传播、促进感染者健康生存和生活的综合社区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患病家庭,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选取非患病家庭.采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问卷对每个家庭的感染者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患病家庭的年经济收入、支出与非患病家庭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病家庭的感染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非患病家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药物治疗、预防母婴传播及机会性感染的预防性治疗方面的信息仍然需要加强。结论社区综合健康促进策略可主要考虑提高患病者家庭的经济收入能力、药物依从性能力、机会性感染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母婴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6.
王奇  韩萍  孙定勇  王玲  王旗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55-1558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的营养状况.方法 使用WHO的Anthro 2010软件,分别计算160名婴幼儿在满1、3、6、9、12、18月龄的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Z值评分,以WHO参考人群为标准评估婴幼儿的营养状况.结果 共调查满18月龄存活婴幼儿160人,其中HIV阳性婴幼儿32例,HIV阴性婴幼儿128人;除3月龄以外,HIV阳性婴幼儿低体重发病率均高于HIV阴性婴幼儿(P<0.05);6、12、18月龄HIV阳性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迟缓率均高于HIV阴性婴幼儿(P<0.05);3月龄以后HIV阴性婴幼儿年龄别体重Z值(WAZ)增长趋势优于HIV阴性婴幼儿(P<0.05),随访期间阴性婴儿WAZ值为-0.59~0.79,阳性婴儿的WAZ值为-1.41~-0.04;年龄别身长Z值(HAZ)2组婴幼儿在9、18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阴性婴儿HAZ值为-1.22~-0.17,阳性婴儿HAZ值为-1.89 ~-0.90;HIV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幼儿在多个月龄的体重、身高值与正常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南省农村地区HIV阳性产妇分娩婴幼儿的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HIV阳性婴幼儿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河南两中心城市内的男男性接触人群(MSM)HIV/HCV和梅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在两城市内对MSM人群经常活动在网络、酒吧、浴池、会所、公园等场所的目标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HCV和梅毒检测.结果 该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9.3%.最近6个月该人群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每次都用率为39.88%.HIV阳性率为5.18%,HCV阳性率为5.93%,梅毒阳性率为7.33%.各因素与HIV感染率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该人群中离异或丧偶的梅毒感染率为最高(14.3%),婚姻状况与梅毒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HCV的感染率与年龄、近6个月性伴数、文化程度、安全套使用情况等因素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SM人群中中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HIV/HCV和梅毒感染率高,应尽快采取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of HIV/HCV and syphilis infections and the KAP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 in two cities,Henan province,so a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y and measures. Methods Respondent Driven Sampling were conduced in the place of Network,Wine bar,Bath house,Club house and Park where the MSM always gathered to collect related information through.anonymous questionnaire.Blood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HIV and syphilis infections. Results Awareness rate of HIV knowledge among the people is 89.3%. In the past six months,condom was consistently used in only 39.88% of male to male anal sexual behavior.5.18%were HIV-positive,5.93% were HCV-positive and 7.33% were sero-positive for syphilis infection,in the participants.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HIV infections rate h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The syphilis infection rate of the divorced or widowed MSM was the highest amomg the participants.independently.Marital status and the sysphilis infectiong rat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Between the age,nearly six months sex partners,cultural degree,condom use and the syphilis infection rate h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Conclusions 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HIV/hcv and syphilis in MSM in the two cities where high risk sexual behaviors are common. Specific measur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intervene the behavior of MSM.  相似文献   
88.
艾滋病新报告病例的调查和研究在国内外是一个重要课题[1-3].河南省近年来每年均有不少新报告病例[4].本研究收集河南省2009年首次确证为HIV抗体阳性病例的CIM+T淋巴细胞数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分析该人群的CD4+T淋巴细胞数与病毒载量、构成及其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河南省丙型肝炎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现阶段河南省普通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2年4-7月在18个省辖市抽取30个县(区),每县(区)抽取2个调查点,对1 ~75周岁的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核酸.结果共调查32 203人,1 ~ 75周岁人群抗-HCV、HCV RNA调整流行率分别为0.64%和0.35%,男女性抗-HCV调整流行率分别为0.60%和0.68%,HCV RNA流行率分别为0.37%和0.33%,抗-HCV阳性率和HCV-RNA阳性率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城市人群抗-HCV和HCVRNA阳性率分别为0.58%和0.32%,农村人群分别为0.41%和0.19%.结论经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目前河南省属丙型肝炎低流行区,流行呈整体水平较低、个别地区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06-2011年艾滋病病毒(HIV)阳性育龄妇女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河南省艾滋病感染家庭随访管理分析系统”和“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数据综合分析系统”收集河南省2006-2011年HIV阳性育龄妇女相关资料,对HIV阳性育龄妇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6年来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河南省HIV阳性育龄妇女例数略有上升,18 ~20岁和41 ~50岁构成比增大;阳性育龄妇女怀孕及分娩情况基本稳定,CD4+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CD4)计数均值由322 cell/μL上升到399 cell/μL,CD4计数水平> 350 cell/μL者构成比从37.11%增加到52.30%,病毒载量(VL)检测结果≤500 copy/mL者构成比从30.86%增加到63.00%:CD4计数≤200 cell/μL者构成比从30.36%减少到18.62%,VL检测结果>105 copy/mL者构成比从50.62%降低到6.56%;性生活频次≥4次/月的阳性育龄妇女构成比逐年增大,而性生活中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构成比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河南省HIV阳性育龄妇女逐年增加,年龄趋于年轻化,无保护性行为比例趋于增高,是河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和配偶间传播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