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50篇 |
免费 | 2388篇 |
国内免费 | 16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75篇 |
儿科学 | 455篇 |
妇产科学 | 348篇 |
基础医学 | 2116篇 |
口腔科学 | 482篇 |
临床医学 | 6241篇 |
内科学 | 4202篇 |
皮肤病学 | 375篇 |
神经病学 | 991篇 |
特种医学 | 200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3562篇 |
综合类 | 14667篇 |
预防医学 | 6537篇 |
眼科学 | 1011篇 |
药学 | 5761篇 |
75篇 | |
中国医学 | 5780篇 |
肿瘤学 | 16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1篇 |
2023年 | 940篇 |
2022年 | 1116篇 |
2021年 | 1381篇 |
2020年 | 981篇 |
2019年 | 1089篇 |
2018年 | 1027篇 |
2017年 | 628篇 |
2016年 | 866篇 |
2015年 | 905篇 |
2014年 | 2538篇 |
2013年 | 1820篇 |
2012年 | 2135篇 |
2011年 | 2313篇 |
2010年 | 2332篇 |
2009年 | 2335篇 |
2008年 | 2361篇 |
2007年 | 2488篇 |
2006年 | 2260篇 |
2005年 | 2486篇 |
2004年 | 2223篇 |
2003年 | 1994篇 |
2002年 | 1639篇 |
2001年 | 1710篇 |
2000年 | 1765篇 |
1999年 | 1724篇 |
1998年 | 1604篇 |
1997年 | 1759篇 |
1996年 | 1637篇 |
1995年 | 1350篇 |
1994年 | 1196篇 |
1993年 | 890篇 |
1992年 | 895篇 |
1991年 | 778篇 |
1990年 | 606篇 |
1989年 | 560篇 |
1988年 | 348篇 |
1987年 | 318篇 |
1986年 | 262篇 |
1985年 | 223篇 |
1984年 | 204篇 |
1983年 | 148篇 |
1982年 | 151篇 |
1981年 | 106篇 |
1980年 | 83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8篇 |
1965年 | 23篇 |
1963年 | 18篇 |
1958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标本,原代培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s)。将HSFBs细胞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低浓度褪黑激素组、中浓度褪黑激素组、高浓度褪黑激素组、NVP-BEZ235处理组、NVP-BEZ235+褪黑激素组、褪黑激素+siRNA-PTEN组、褪黑激素+siRNA-scramble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以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p-Akt和p-mTOR的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从低到高浓度褪黑激素均能够减少HSFBs细胞同一时间点OD值,上调PTEN和Caspase-3表达量,同时抑制CyclinD1、p-Akt和p-mTOR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高浓度褪黑激素组比较,NVP-BEZ235+褪黑激素组中细胞增殖显著被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PTEN后拮抗褪黑激素对HSFBs细胞增殖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激素通过上调PTEN表达,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HSFBs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叶县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诊治的106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53例。参照组接受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结果参照组和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36%(41/53)、92.45%(49/53),联合组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JOA评分较参照组高,VAS评分较参照组低,血清IL-1、TNF-α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LDH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发展成全球大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可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在手术室或ICU接受治疗时,如何在实施全面有效治疗的过程中避免病毒进一步播散成为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SARS-CoV-2的传播特征、围手术期特殊环境及特定操作下的疾病处理和感染控制措施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94.
栀子苷是中药栀子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报道栀子苷具有一定的肝毒性。研究表明,栀子苷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其能够调节肝微粒体酶的活性;诱导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调控相关肝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此外,栀子苷对氧化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清除肝组织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促进脂肪代谢,对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治疗作用。栀子苷产生肝毒性作用是由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给药途径不同、给药剂量不同、肠道内pH差异造成的。栀子苷造成肝毒性的机制与其半缩醛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 对阿戈美拉汀用于抗抑郁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方法 系统检索CNKI、万方医学、Medbooks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01月01日至2020年01月31日,筛选阿戈美拉汀与艾司西酞普兰相比较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阿戈美拉汀与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与安全性。借助Revman5.3软件对精选出来的文献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戈美拉汀组患者有效率[OR=0.97,95%CI=0.78~1.22,P=0.82]、治愈率[OR=1.06,95%CI=0.76~1.47,P=0.7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戈美拉汀组与对照组的抑郁量表终点评分与基线的差值比较[MD=-0.24,95%CI=-0.88~0.39,P=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戈美拉汀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OR=0.56,95%CI=0.45~0.69,P<0.00001,I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戈美拉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还可以。 相似文献
997.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连医科大学制定实施了“5+3”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导师制培养为载体,在医学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制定分阶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设计、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训练,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对首届“5+3”学生阶段性培养成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5+3”学生发表中文期刊、SCI,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省级创新项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5年制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IL)的MR影像,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为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德清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PIL的11例患者的MR影像及临床资料,对发病年龄、病灶部位、形态、信号特征及增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例PIL患者中,病灶多发5例(均位于幕上),单发6例(位于幕上1例,幕下4例,脑实质外1例)。共计18个病灶,其中位于幕上13个,多位于额颞叶及中线区域,部分病灶累及脑膜,但均未侵犯颅骨。T1加权成像表现以等、稍低信号为主,T2加权成像表现为等、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病灶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2个病灶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6个幕上病灶表现为劈裂征、脐凹征。结论PIL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部分病灶表现不典型,与颅内其他肿瘤较难鉴别,需综合分析,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正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 PS)是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疾病,由异常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占全部肺发育畸形的0.15%~6.40%[1],其本质为肺组织无功能,多数临床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和/或咯血,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PS的效果及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0月7例于我院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症状性PS患者,男4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42例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行TACE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中,23例HCC早期复发(复发组),19例未复发(无复发组)。复发组白蛋白35 g/L者占比低于未复发组(P0.05),甲胎蛋白(AFP)400 ng/ml者占比及谷氨酰基转移酶(ALT)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未复发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较高(P0.05),复发组瘤灶相对较多、肿瘤最大径较大,ADC值和包膜完整比例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者占比(OR=3.313,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463,P=0.038)、瘤灶数量(OR=2.216,P=0.028)及肿瘤ADC值(OR=0.025,P=0.003)是TACE术后HC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术后中晚期HCC早期复发与AFP、肿瘤分化程度、瘤灶数量及ADC值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