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带状疱疹系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用以下三法治疗可收满意疗效。1.复方雄黄酊:雄黄50g,冰片2g。以75%酒精100ml浸泡。用棉签蘸药液外涂患处,每日3次。2.针刺:针刺穴取支沟(双侧),阳陵泉(健侧)。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3.刺血:关冲穴点刺放血,每穴放血40滴,治耳部带状疱疹。外关配阳陵泉刺血,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佳。点刺放  相似文献   
32.
施震老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从医从教近50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处方遣穴,匠心独具,尤擅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疾,制订专病专方,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兹将老师三种病的处方及临床验案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9-04—2013-10期间百草枯中毒住院患者272例,根据存活、死亡分为两组,分析服药剂量、就诊时间、住院天数、APACHE II评分、生化指标(血清钾、钠、氯、钙、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尿素氮、CK-MB、乳酸脱氢酶、二氧化碳结合力、超敏C反应蛋白)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效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相关因素在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27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死亡133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服毒量、血清百草枯浓度、尿液百草枯浓度、血清Ca2+、Cl-、肌酐、尿素氮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相关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出尿液中百草枯的浓度、血清钙、Cl-、BUN的OR值小于1,是保护因素;服毒量、血液中百草枯浓度、Cr的OR值大于1,是危险因素。对服毒量、血液中百草枯浓度、尿液中百草枯的浓度、血清钙、Cl-、肌酐、尿素氮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其各自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425、0.7972、0.6959、0.6941、0.6636、0.5089、0.4829。结论:百草枯的服毒量及血浆中百草枯的浓度是影响预后的两个关键因素,尿液中百草枯的浓度、血清钙、Cl-、尿素氮是保护因素;服毒量、血液中百草枯浓度、肌酐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经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并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常规抗凝、溶栓、扩血管及中药活血化淤治疗,对症抗感染、营养及支持治疗。治疗组进行局部中药换药(拔脓剔腐及活血生肌药物)并配合简单的外科清创手术,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外科换药。结果: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足部溃疡治愈率提高,降低了截肢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取得了近期疗效,对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
偏头痛是指一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多与恼怒、紧张、风火痰浊有关.在临床治疗中,笔者多以吴震西主任医师自拟的头痛塞鼻散治疗偏头痛,多年来验证于临床,均获良效,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6.
37.
患者,女,4个月,2011年3月9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近日排便费力,大便干结,少食,腹胀,夜里哭闹不休。予以天地针治疗,6次便通。治疗方法患儿取仰卧舒适位,主穴取中脘、关元。辅穴取天枢(双)。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16mm×13mm薄氏一次性针灸针一根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的活性及血管内皮功能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T2DM患者129例根据有无合并MS分为T2DM合并MS组(MS组,70例)和T2DM不合并MS组(NMS组,59例),另设对照组38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PON1、SVCAM-1的差异。结果:①MS组的血清PON1水平明显低于NMS组(P〈0.01),且两组PON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②MS组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NMS组(P〈0.05),且两组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③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ON1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SVCAM-1显著负相关。结论:PON1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MS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9.
尚可  孙亚威 《河北医药》2006,28(12):1155-1156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DM)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以对氧磷为底物测定血清PON1活性.结果 单纯2型糖尿病组PON1活性为(152±67)IU/L,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224±89)IU/L,P<0.01],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组PON1活性为(110±46)IU/L,比单纯2型糖尿病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PON1活性在单纯2型糖尿病及并发心脑血管病变患者中均显著降低,提示PON1活性的降低参与了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对氧磷酯酶1(PON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和体检健康者31例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29例、大血管并发症组33例和健康对照组31例。测量体脂参数、血压,检测临床生化指标,测定血清PON1、SVCAM-1。结果: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SVCAM-1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和对照组(P〈O.0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血清SVCAM-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PON1显著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和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血清PON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SVCAM-1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PON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SVCAM-1显著升高、PON1降低,SVCAM-1与脂代谢指标相关,与PON1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