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艾拉莫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香蜜湖风湿病研究所风湿免疫科接受治疗的50例AS患者.根据盲法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予艾拉莫德25 mg,2次/d口服;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片0.75 g,3次/d口服,两组均予美洛昔康片7.5 mg,1次/d口服,疗程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测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SDAI),同时检测血常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尿沉渣.结果 在第3个月和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CRP、BASDAI、TNF-α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64.0%vs 32.0%,84.0%vs 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和胃肠道反应等.结论 艾拉莫德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炎的短期疗效较明显,不良反应较少,进一步进行临床使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调查,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发现RA常见证候、临床症状分布规律以及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临床信息采集表,对1 024例RA门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分析RA一般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对RA症状、证型、舌象、脉象及证候要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恶风寒、腰膝痠软为RA常见的临床症状;舌质黯、淡、红为常见的舌象;苔白、白腻、黄为常见的舌苔;脉滑、濡细、弦为常见的脉象;脾肾亏虚证、痰湿阻络证、风寒湿痹证及湿瘀痹阻证为RA常见的证型。结论对RA证候、证候要素及症状等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上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从而进一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对中国汉族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在116例中国汉族早期RA患者及100例健康人中对GPI、抗CCP抗体与RF进行测定。其中GPI及抗CCP抗体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RF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早期RA诊断的金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结果在单独检测任何一项指标时,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GPI (82.8%)、RF (81.0%)及抗CCP抗体(76.7%),特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抗CCP抗体(97%)、RF(83%)及GPI (79%);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及RF这两项指标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1.7%及98%;而在联合检测GPI、抗CCP抗体与RF这三项指标时,其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9.1%及100%。和单独检测一项指标相比,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及RF这两项指标及联合检测GPI、抗CCP抗体与RF这三项指标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特异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和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及RF这两项指标相比,联合检测GPI、抗CCP抗体与RF这三项指标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有稍微降低,特异性上升到接近100%,但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仅检测单项指标相比,联合检测GPI、抗CCP抗体与RF这三项指标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显著提高到接近100%,有助于中国汉族早期RA的确诊。但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及RF这两项指标相比,联合检测GPI、抗CCP抗体与RF这三项指标对中国汉族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抑郁症状及其与疾病活动性、激素累积剂量和SLE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2个月的纵向研究设计,共选定两个观察时间点:疾病活动期与疾病缓解期。选择门诊和住院的62例SLE患者,采用CES-D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记录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激素累积剂量及SLE相关因素。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抑郁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疾病活动期30例(48%)SLE患者出现抑郁,缓解期13例(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专组以上患者及≤50岁者抑郁的发生率高(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显示,在SLE活动期,抑郁与SLE活动性指数(SLEDAI)(P<0.01)、病程相关(P<0.05)。在SLE稳定期,抑郁与病程、激素总剂量不相关(P>0.05)。结论无论在SLE的活动期还是缓解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SLE疾病活动可能在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物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平行试验,纳入72例活动性RA患者,按2: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48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为传统药物(来氟米特20 mg,1次/d+甲氨蝶呤10 mg,1次/周+非甾类抗炎药)联合物理治疗(超声波+微波+电疗)组,对照组为单纯传统药物(来氟米特+甲氨蝶呤+非甾类抗炎药)治疗组。受试者在试验第1周和第2周随访,评价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痛和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以及实验室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1周及2周后试验组患者ACR20、ACR50缓解的比例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炎症指标ESR、CRP均较治疗前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药物联合物理治疗RA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1周内明显改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降低实验室炎症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苯丙氨酸免疫吸附(PH-350)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症SLE患者78例,均合并重要器官受损,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PH-350免疫吸附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予激素和免疫抑制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及抗核抗体(ANA)滴度、抗双链DNA抗体(ds-DNA)定量、抗核小体抗体(NUCL)定量、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接受免疫吸附治疗的患者,免疫吸附治疗后(当天、2周、6周、12周).血沉、CRP、免疫球蛋白、ANA滴度、ds-DNA定量、NUCL定量、SLEDA I评分等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血小板上升更快、更明显(P<0.05).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无肝肾功能损害(P<0.05),临床症状更快缓解(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吸附治疗重症SLE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患者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探讨其与EORA病情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EORA患者、82例非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NEORA)患者及48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进行了GPI的测定,并在EORA患者中对GPI与病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泼尼松、羟氯喹和六味地黄丸联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合并妊娠,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妊娠结局。方法 32例SLE活动合并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激素组(12例)、羟氯喹组(11例)和中西医结合组(9例)。观察患者妊娠结局、胎儿结局和狼疮活动情况。结果妊娠6个月和妊娠末期羟氯喹组和中西医结合组SLEDAI评分较激素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性终止妊娠率、早产率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率也比激素组要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体重、1min和5min Apgar评分羟氯喹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均高于激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眼部损害和畸胎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泼尼松、羟氯喹和六味地黄丸中西医联合治疗SLE活动合并妊娠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发生变态反应的药物种类及变态反应的严重程度.方法 对426例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SLE患者及204例在本院内科住院的慢性病患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和其他慢病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用药史、药物变态反应种类、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结果 426例SLE患者中有121例患者(28.40%)发生了药物变态反应,204例普通内科慢性病患者组中有26例患者(12.75%)发生了药物变态反应(P<0.05).在SLE组,最常见的易发生变态反应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类56例(13.15%),其次是头孢类抗生素54例(12.68%),中药注射剂25例(5.87%),大环内酯类16例(3.76%)和喹诺酮类16例(3.76%).皮疹是药物变态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SLE组中对6种药物均发生变态反应的有2例患者,对5种药物发生变态反应者3例,4种药物者5例.结论 药物变态反应在SLE患者中较常见,SLE患者可以同时对多种药物发生变态反应,青霉素是最常见的变态反应药物,中药注射剂也易发生变态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