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复制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现象,提供更为接近人类心血管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模型。方法小型猪20头,雌雄不限,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LAD)无复流。监测心电图变化。结果(1)制模共有16头小型猪成活,其中14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为70%。(2)小型猪在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较闭塞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PRI)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较闭塞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整个实验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的演变均出现类似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模型是无复流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缺血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4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缺血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Ⅳ级.其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5.37±10.52)岁.行PCI治疗使再血管化.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临床、6 min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PCI对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临床心功能状态、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收缩末容积指数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NYHA Ⅳ vs NYHA Ⅱ,(125±36)m vs (385±48)m, (79.4±38.4)mL/m2 vs (67.1±14.3)mL/m2、(34.7±35.6)mL/m2 vs (28.4±12.6)mL/m2、(36.7±6.6)% vs (48.1±7.4)%,P<0.05].结论 PCI可以改善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缺血性顽固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空腹血清胰岛素(Ins)水平分为:正常胰岛素组(A组)37例、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组(B组)25例。行冠脉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依据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周、6个月行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据心肌呈色分级(MBG)分析,A、B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CI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示A组LVEF较术后1周时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亦有一定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6个月时LVEF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MI伴胰岛素水平升高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 (TRA p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86例(男 60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68 9± 1 1 4岁 )发病在 1 2h内需接受 p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 ,随机分为TRA pPCI组 46例 ,经股动脉入径 (TFA pPCI)组 40例 ,比较两种入径pPCI各操作时程、疗效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出血、血栓 /栓塞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防处理措施。 结果 两组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 ,以及在 pPCI各操作时程、疗效和成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TFA pPCI组出血、血栓 /栓塞等血管并发症明显高于TRA pPCI组 (P <0 0 5)。TRA pPCI组术中有 4 3 %患者出现上肢动脉轻度痉挛 ,但经解痉治疗有效且不需中断PCI操作。术后随访TRA pPCI组Allen’s试验时间较前无明显变化 ,且双侧桡动脉内径及收缩期血流峰速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老年AMI患者 ,两种入径的pP 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 ,但TRA pPCI组出血、血栓 /栓塞等血管并发症少 ,且拔除鞘管时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治疗 ,可作为老年AMI患者PCI治疗时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早期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室壁瘤形成的逆转效应及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发病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溶栓组及常规药物治疗组;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4w分别行超声心动图(UCG)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评价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局部室壁运动积分(RWMI)、心室收缩同步性(VSS)和心功能(HF)参数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1w和24w时,PCI组RWMI、VSS和HF均优于溶栓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P均<005)。PCI组和溶栓组24w时上述各参数均优于1w。常规药物治疗组VSS参数中相角程(PS)在24w时较1w有所改善,余各项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I组和溶栓组均可阻抑室壁瘤形成及改善心功能,且PCI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评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应用左西孟旦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左西孟旦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左西孟旦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左西孟旦注射液,初始10 min给予负荷量12 μg/kg静脉注射,继而以0.1 μg·kg-1·min-1微量泵入,1 h后将输注速率增至0.2 μg·kg-1·min-1持续23 h,5 d后以同样方法给予第2次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10 d血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呼吸困难情况、全身状况评估、6分钟步行试验;用药后10 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显效率;3个月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监测用药前30 min及用药后1、12、24 h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用药前及用药后24 h、10 d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血钾值;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前,两组BNP、LVEF、SV、呼吸困难情况、全身状况评估和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0 d,左西孟旦组BNP、呼吸困难情况和全身状况评估均低于对照组;LVEF、SV和6分钟步行试验均高于对照组(P<0.05)。左西孟旦组NYHA显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265,P=0.022)。用药期间左西孟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3/24),对照组为3.8%(1/26)。用药3个月内,对照组再住院率为23.1%(6/26)、病死率为11.5%(3/26),左西孟旦组分别为8.3%(2/24)、8.3%(2/24)。两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18、0.142,P=0.155、0.706)。两组用药前后HR、R、SBP、DBP、Scr、血钾和Hb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R、血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老年CHF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增加LVEF,且不增加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但有增加低血钾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目的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心室收缩同步性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及左心室造影(LVG)确定合并室壁瘤者共326例,根据PCI施行的时间分为4组:A组32例(〈3h)、B组89例(≥3h且〈6h)、C组129例(≥6h且〈12h)、D组76例(AMI后1周),4组患者于PC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RNA),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功能参数及反常室壁容积指数(PVI);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测定上述参数,并随访3年,记录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8h,第5天及24周测定血浆BNP质量浓度。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检验。结果AMI后6个月随访时,A、B、C3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D组明显增高(F=5.81,P〈0.05),而相角程(PS)、半高宽(FWHM)明显降低(F=5.90和6.80,P均〈0.05);A组反常容积消失病例数明显高于B、C、D组,且A组PVI明显低于B、C、D组[分别为(12.08±2.07)%、(15.43±2.39)%、(16.49±2.47)%、(20.41±3.68)%,F=4.32,P〈0.05]。D组发病后18h、第5天和第24周血浆BNP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12.30±2.24)彬L与(9.85±2.60)μg/L,(9.47±1.95)μg/L与(6.65±1.56)μg/L,(5.36±1.43)μg/L与(3.27±1.12)μg/L,F=5.19,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9,P〈0.05),但均低于D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年随访A,B,C3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3年随访时死亡率[6.25%(2/32)与3.12%(1/32),8.99%(8/89)与5.62%(5/89),9.30%(12/129)与7.76%(10/129]均低于D组[21.05%(16/76)与17.11%(13/76)]∥分别为91.3和10.05,P均〈0.05。结论对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开通越早、越充分,才能越有效地抑制并逆转LVA的形成,提高左心室功能,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01至2016-03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的AIMI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n=72,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山莨菪碱1 500μg/3 ml]和对照组(n=71,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 ml)。对所有量化的冠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指标进行判定,包括初始及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峰值水平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术前及术后24 h各查一次炎症反应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入院时及术后90 min各查心电图一次,以ST段回落(STR)程度作为反映心肌再灌注水平的指标,并把两组完全STR的比例定义为本研究的主要终点。随访术后30天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完全STR的相关因素。结果:PCI后,山莨菪碱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3级:91.7%vs 77.5%,P=0.03;TMPG 3级:80.6%vs 60.6%,P=0.01)。山莨菪碱组患者的心电图ST段明显回落,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从(10.0±4.2) mm下降至(5.8±1.7) mm,两组完全STR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4%vs 50.7%,P=0.03)。再灌注后,山莨菪碱组有4例(5.6%)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过缓心律失常;而对照组有42例(59.2%)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过缓心律失常。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舒张压降低(OR=1.298,95%CI:1.155~1.457,P0.01)及心率减慢(OR=1.251,95%CI:1.087~1.440,P=0.002)是不完全STR的独立危险因素,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为完全STR的保护性因素(OR=0.059,95%CI:0.014~0.255,P0.01)。PCI后24 h时,两组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均升高,但山莨菪碱组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30天时,对照组有1例患者新发心肌梗死,1例患者需要靶血管血运重建。随访6个月时,山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5例患者出现MACE(P=0.21)。结论: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可减少AIMI-PCI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用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病情稳定的165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由护士施行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再次住院及预后的情况,分析2种护理方法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