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于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Lewis大鼠建立50%体积肝移植,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IPC组大鼠在体内切肝前接受10 min肝血流阻断及随后15 min的血液复流.分别在术后2、6、24、48 h提取肝组织.观察术后两组生存率,提取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ELISA法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细胞增殖核细胞抗原(PCNA).Western blot测定肝脏中cyclin D1、CDK4、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结果:术后两组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ALT水平,IPC组在2、6 h低于C组.TNF-α术后6 h IPC组明显高于C组.IPC组的IL-6水平在术后2、6、24、48 h均高于C组.PCNA显示术后IPC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cyclin D1蛋白在术后C组表达弱于IPC组.Cdk4蛋白在术后IPC组表达强于C组.STAT3蛋白术后两组表达相似.P-STAT3蛋白术后C组蛋白表达弱于IPC处理组.结论:经过缺血预处理的50%部分体积大鼠肝移植,IL-6、TNF-α诱导的肝再生信号通路增强,提示肝再生能力也增强.  相似文献   
33.
作者对392例剖腹产病人采用阈下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即每次注入30mg(平均0.42mg/Kg)。结果117例完全无育,275例轻痛者于取婴后10min时追加30mg,完成手术。随机选择34例无胎儿窘迫者,其麻醉前后的Bp、HR、SpO2结果无明显变化,P均〉0.50。又将34例新生儿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与同时期硬膜外麻醉下腹产,又无宫内窘迫的34例新生儿进行了比较,结果也无差异,  相似文献   
34.
硼硅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活性测试及其细胞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硼硅酸盐玻璃的生物活性及其细胞相容性,开发一类以硼作为玻璃结构网络主要形成体的生物活性玻璃。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8在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完成。在硅酸盐生物玻璃,45S5玻璃,中引入B2O3,制备不同硼含量(摩尔百分比为15.4,30.7,46.1)的用于骨组织工程材料硼硅酸盐玻璃。以45S5玻璃为对照,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生成羟基磷灰石晶体的速度,来评价硼硅酸盐的生物活性;在美国密苏里-罗拉大学生物实验室作成骨细胞在玻璃片上的接触实验和黏附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评价硼硅酸盐玻璃对成骨细胞的相容性。 结果:①生物活性:随着硼含量提高,硼硅酸盐玻璃的羟基磷灰石生成速度加快,结晶度增加,说明它们的生物活性逐渐提高。②细胞相容性:与45S5玻璃相比,硼含量高的玻璃,对成骨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玻璃片界面附近或玻璃片表面的成骨细胞,总体上仍然有较高的存活率,呈现出良好的生长形态。 结论:硼硅酸盐玻璃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且对成骨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35.
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三种切肝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肝叶选取和切肝方法对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以建立理想的成功率高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以Kamada的"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基础,建立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Ⅰ组:中叶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n=28):Ⅱ组:右中叶和右叶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n= 15);Ⅲ组:改进切肝方法的30%中叶供肝小肝移植组(n=36).观察3组术后并发症和7d生存率.结果:Ⅱ组切肝时间和术后肝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11±3 min vs 13±2 min,P=0.0305;0/15 vs 8/28,P=0.036),但胆漏的发生率高于Ⅰ组(4/15 vs 0/28,P=0.011).Ⅲ组肝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1/36 vs 8/28,P=0.008),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别.术后7d生存率Ⅰ(33%)、Ⅱ(50%)、Ⅲ(60%)组间无统计学差别.结论:采用中叶供肝、改进切肝技术可以建立具有更稳定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36.
不同体积大鼠原位肝移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体积(100%、50%和30%)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肝功能变化等情况。评估移植物体积对于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影响。方法建立100%、50%和30%体积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术后肝功能改变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术后14d生存率分别为:85%、70%和10%。术后肝功能变化表明30%肝移植组术后损伤较重。病理显示50%及30%肝移植组术后肝脏损害严重,30%组尤为明显。结论移植物的体积对于术后存活率具有明显影响,但外科技术的改进可能提高小移植物受体的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微创化技术对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单个手术小组于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所开展的338例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应用微创化技术对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338例肝切除术的病例中,255例(75.4%)患者进行解剖性肝叶或肝段的精准肝切除术.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45~650 min);术中出血量300 ml(100~4600 m1),211例(62.4%)术中未输血.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1%,病死率为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围手术期输血和低血小板血症足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体现微创化技术的精准肝切除术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减少术中出血是获得围手术期良好临床结果 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急性排斥与自然耐受模型.方法 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与Lewis大鼠互为供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模型84例.实验分为4组:排斥组(DA→Lewis,n=12),FK506处理排斥组[DA→Lewis,n=24,术后1~7 d用FK506 0.2 mg/(kg·d)灌胃],耐受组(Lewis→DA,n=24),同基因组(DA→DA,n=24).各组中随机取6例观察生存期,其余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6例,收集外周血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标本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病理学检查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结果 排斥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2 d,而FK506处理排斥组MST为76 d,较排斥组明显延长(vs排斥组,P<0.01).耐受组与同基因组的MST均>120 d.术后7 d,排斥组血清AST、BILI浓度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术后14 d,FK506处理组、耐受组和同基因组血清AST、TBIL浓度无明显差异.术后28 d,FK506处理组血清AST、TBIL浓度较耐受组和同基因组明显升高(P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移植后再灌注早期核转录因子-kB(NF-kB)活性和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模型,供肝在林格液中保存2h,实验分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组)3组,IP组于供肝切取前夹闭第一肝门10min,然后开放10min。分别于移植再灌注后1、2、4及6h抽血进行肝酶学检查,切取肝脏作NF-kB活性、TNF—α和ICAM-1表达的测定。结果 IP组肝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及IP组再灌注后移植物的NF-kB活性明显增强,且在1、2h达高峰,4h后减弱,TNF—α和ICAM-1表达也随之增加;同对照组相比,IP组的NF-kB活性降低,并且在1、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ICAM-1表达亦降低。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于供肝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NF-kB的活性,减少了TNF—α和ICAM-1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了移植物再灌注早期的炎症反应实现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以中空羟基磷灰石(HA)微球装载趋化因子CXCL13,观察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趋化效应.方法 采用压力渗透法将重组人CXCL13 (rhCXCL13)装载于中空HA微球,ELISA法测定其体外释放曲线.以含CXCL13浸提液处理的MSCs为实验组,单纯DMEM处理的MSCs为对照组,通过Boyden小室法与活细胞工作站观察两组MSCs的迁移率、迁移速率和迁移效率,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MSCs中CXCL13特异性受体CXCR5的表达.结果 rhCXCL13最终累积释放率约为80%,释放周期延续至30 d以上.实验组MSCs的迁移率、迁移速率和迁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MSCs中CXCR5表达增强.结论 中空HA微球是CXCL13的有效控释载体,其释放的CXCL13具有对MSCs良好的趋化效应,可能与CXCR5受体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