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据Framingham研究提示[1],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达6%;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8.8%[2];国内研究提示[3],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心房基质改良的线性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消融术式与消融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7例因药物无效而接受了步进式线性消融的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病例,依据房颤能否被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分为消融转复组和消融加电复律组并平均随访至术后5.3年.结果 87例患者中有50例(57.5%)术中通过线性消融直接终止了房颤,37例(42.5%)患者线性消融无法转复,除1例之外均行电复律成功.平均随访(5.3±1.0)年,单次消融后34例(3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消融转复组24例(48%),消融加电复律组10例(27%)可维持窦性心律,消融转复组的远期成功率高于消融加电复律组(P=0.047).结论 对于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通过线性消融策略进行心房基质改良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远期成功率.术中通过消融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是远期成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与固定弯鞘管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中的应用,评估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是否在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方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首次接受RFCA行环肺静脉隔离术(PVI)的4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应用不同类型鞘管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另一组患者采用固定弯鞘管。比较两组患者在PVI时长、手术总时长、导管操作时长、消融点数、每个消融点的平均放电时长、PVI单圈隔离率、碎点率、术者消融感受评分、有无并发症、术后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组右肺静脉隔离(RPVI)时长[(10.59±2.32)min比(14.06±6.13)min,P=0.030]、导管操作时长[(6.59±2.76)min比(13.25±6.82)min,P=0.000]均较固定弯鞘管组显著减少,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组术者消融感受得分高于固定弯鞘管组[(7.67±0.80)分比(6.00±0.82)分,P=0.004],碎点率低于固定弯鞘管组[(0.03±0.03)比(0.08±...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索高功率射频消融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的目标量化消融参数(AI)值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临床心电图与心内电生理考虑上腔静脉触发房颤的90例房颤患者。其中2021年8月之前44例患者为探索组患者,之后的46例患者为验证组患者。首先在探索组房颤患者中以右心房-上腔静脉电传导突破点为指导进行高功率(40 W)射频消融完成SVCI。随后通过离线分析在上腔静脉不同节段的AI值并确定目标AI值范围。最后在验证组房颤患者中以该目标AI值为指导进行SVCI并辅以腺苷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90例患者纳入研究(探索组44例,验证组46例)。65例(72.2%)患者采用节段性消融策略,两组患者在消融节段数量与比例上没有统计学差异。根据探索组AI值离线分析结果拟定目标AI值范围为350~400。在验证组中采用该目标AI值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完成SVCI的即刻成功率明显高于探索组(100%比90.9%,P=0.0364),且无并发症发生。验证组的AI值明显高于探索组[(378±44)比(31...  相似文献   
45.
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  相似文献   
46.
冠状静脉形态与左侧旁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冠状静脉形态与左侧旁路的关系。  方法 :6 7例左侧游离壁旁路和后间隔旁路的患者在旁路成功射频导管消融后行冠状静脉窦逆行显影 ,测量射频导管消融靶点距冠状静脉分支开口的距离 ,小于 5 mm认为二者相关。  结果 :全部 6 7例成功的进行了冠状静脉造影 ,5 7例 (85 .1% )旁路位于冠状静脉分支开口处 ,4例位于冠状静脉狭窄或扩张处。  结论 :左侧旁路与冠状静脉形态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通过阜外医院原创的"科技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经验积累,阐述其推广应用的实用价值,在打造"阜外科技评价创新服务"品牌的同时,为同行提供更客观、更有价值的科技评价服务.方法 通过建立"标准化本地资源数据库"、"阜外蛛网图与蛛轨图评价方法"、"层级式三级指标体系"以及"智能科技评价系统"四位一体的"科技评价创新服...  相似文献   
48.
左心室刺激在射频消融左侧房室旁路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室房传导的不完全阻断可能会导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鉴于心脏的解剖关系和电生理特点,推测左心室内刺激对于判定经左侧旁路的室房传导是否被彻底阻断要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刺激.方法213例左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性125例),平均年龄(38±19)岁.在射频消融前、后均进行右心室心尖部S1S2程序刺激及S1S1分级递增刺激;射频消融后,在右心室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逆传完全被阻断后,经大头消融电极在左心室游离壁进行S1S1和S1S2刺激.结果在常规右心室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传导被阻断之后,共有6例患者在经大头电极以相同的条件在左心室刺激时显示经旁路的室房传导仍然存在.其中1例术前有心室预激,消融后预激已消失而室房传导仍存在,有2例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另l例既往接受消融后复发的病例在此次消融前即见到此现象.7例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直至右心室心尖部和左心室刺激均无经旁路的室房传导.平均随访(18±9)个月,均无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在对左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左心室刺激可以作为判定经左侧旁路的室房传导是否被完全阻断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左侧旁路射频消融之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49.
经下腔静脉途径反推力牵引法拔除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采用经下腔静脉途径 ,对 11例起搏器术后顽固性感染和 2例电极导线断裂患者的电极导线进行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拔除术。需拔除电极导线共 17根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5和 12根 ) ,其中 15根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和破溃需拔除的电极导线置入时间为 11.5± 3.5 (8~ 2 0 )年 ,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失败。结果 :经下腔静脉途径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15根、不完全拔除 1根、失败 1根 ,无严重并发症。表明对置入年限长久和断裂电极导线 ,经下腔静脉途径的拔除成功率高 ,应作为首选拔除途径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9(35.1±12.3)岁。其中6例有晕厥或黑矇史,7例既往曾接受射频消融未获成功。全部患者均在RVOT内放置EnSite3000标测导管,在窦性心律下进行疤痕标测和心动过速时进行最早激动标测,并根据标测结果使用EnSite 3000导管的导航功能指导消融定位。消融前并进行起搏标测。结果 20例患者共诱发出22种RVOT室速,其中3例还伴其它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疤痕标测提示,13例患者有电学意义上的疤痕区域,且有11例室速起源于该疤痕区域。25个室速或室早起源点中1例起源于近肺动脉瓣口部,10个位于间隔侧,其余均偏游离壁,其中7个偏RVOT后壁中、下部,4个偏前壁中、下部,3个位于游离壁侧;病变基质的直径为6~42 mm,平均(16.8±9.2)mm。非接触式标测所确定的最早激动处电位平均领先体表20~62(41.0±13.8)ms;与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起搏标测下14例的12个导联QRS形态完全一致,11/12个导联一致的为10例,1例有10/12导联一致。全部室速和室早均消融成功。在标测确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