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Obj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lineate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ed loft atrial tachya-rrhythmia (AT)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in whom organized ATs developed or induc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were en-wiled. Left atrial (LA) activation during ATs was mapped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Radiofrequency energy was delivered to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site or narrowest part of the re-entrant circuit of ATs. Results A total of 146 ATs were mapped. Four ATs were characterized as a focal mechanism [cycle length (225 ± 49) ms]. A macro-reentrant mechanism was confirmed in the remaining 142 ATs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LA activation time accounted for 100% of cycle length (205±37) ms. All 142 ATs used the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There were 3 types of circuits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gap location. Type Ⅰ (n = 68) used gaps at the ridge between 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LSPV) and 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Type Ⅱ(n = 50) used gaps on the LA roof. Type Ⅲ (n = 24) passed through gaps in the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t these gaps eliminated 130 ATs, but the remaining 16 ATs required cardioversion to sinus rhythm due to a poor response to ablation. Conclusion Vast majority of left ATs develop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are macro-reen-trant through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especially at the ridge between LSPV and LAA. Noncontact activation mapping can identify these gaps accurately and quickly to target effective catheter ablation.  相似文献   
32.
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需要插入多根与心腔内膜相接触的导管电极并对心律失常逐点进行标测,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发生于心房或心室的、尤其是非持续性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现有的心内标测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除了操作时间和放射照射时间较长之外,其标测定位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均不能令人满意,其结果是导致对于这些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失败率和复发率亦较高.另一方面,传统标测手段所获得的是二维心内电图,与心脏实际的电活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增大了对复杂心电活动进行准确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33.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朦、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34.
35.
长久以来,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都是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各种快速的心律失常。1982年Scheinman等将直流电做为能量对药物难治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His束区进行消融,造成完全性房室阻滞,开创了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时代。尽管射频能量在目前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事实上,直流电、激光、冷凝、微波及超声等能量均先后被尝试用于心律失常的消融。1  高压直流电脉冲消融    采用普通的体外除颤仪作为能量源,200~300J的直流电可以在电极表面产生1~3KV、20~40A的电流。它…  相似文献   
36.
长久以来,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都是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各种快速的心律失常.1982年Scheinman等将直流电做为能量对药物难治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His束区进行消融,造成完全性房室阻滞,开创了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时代.尽管射频能量在目前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事实上,直流电、激光、冷凝、微波及超声等能量均先后被尝试用于心律失常的消融.  相似文献   
37.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可致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该病曾被误认为是心肌发育不良而被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随后的临床研究证实是右心  相似文献   
38.
与射频消融相关的三度房室阻滞(AVB)通常由于房室结双径路、间隔部旁路、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房室结区域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等部位消融导致房室结或希氏束损伤所致,单纯由于导管机械压迫而非消融所致房室阻滞甚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儿童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伴室速射频消融时因大头导管管体压迫房室交界区域致迟发的一过性三度AVB。[第一段]  相似文献   
39.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房颤)诊疗的重点。除此之外,介入治疗安全开展和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的把握也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在2017年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8年继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以明确我国房颤诊疗水平。2018年与2017年相比,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比例有所升高(47.3%vs 32.9%,P<0.05),具有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出院处方包括抗凝药比例增高(56.7%vs 53.9%,P<0.05),更高比例的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得到了抗凝指导(88.6%vs 86.6%,P<0.05)。房颤介入治疗方面,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为2.6%,左心耳封堵并发症发生率为4.6%,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100%。2018年我国房颤诊疗质量较2017年有明显改善,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要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我国房颤整体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40.
经颈内静脉床旁盲插普通电生理导管紧急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经颈内静脉床旁盲插普通电生理导管行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 5 1例缓慢性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经右颈内静脉在床旁无X线透视条件下插入普通 4极电生理导管 ,如有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为插管成功 ,观察起搏操作时间 ,可靠性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4 9例患者起搏成功 ,成功率 96 .1%。2例起搏失败的患者需要在X线透视下起搏成功。从穿刺开始到成功起搏的时间平均为 4± 1.7(3~ 5 )min ,起搏阈值为 1.5± 0 .7(0 .5~ 3)mA ,床旁X线片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 2 5例 ,右室流入道起搏 13例 ,右室流出道起搏 11例。起搏时间为 5± 3.7(3~ 9)天 ,在此起搏期间有 3例患者出现导管脱位不能有效起搏 ,经调整导管后重新起搏。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颈内静脉床旁盲插导管行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