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较之于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在近年似乎处于相对沉寂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2.
目的观察肺静脉口周消融术所造成的去迷走效应(vagaldenenvation,VD)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52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其中12例为持续性房颤(1~22年),年龄22~70(51.1±10.9)岁,左心房内径22~54(36.1±6.5)mm。所有患者接受了等电位标测指导下的左心房内电学改良消融,包括肺静脉口周围的节段或环形消融。记录术中发生VD的消融位点,术后定期检查动态心电图,记录最低心率、最高心率、平均心率、SDNN、rMSDD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中有34例于术中出现明确的VD现象(VD阳性组),其中左上肺静脉口25例,右下肺静脉口10例,右上肺静脉口4例,左下肺静脉口4例。随访(11.0±6.2)个月,42例消融成功,8例有非典型性心房扑动。VD阳性组疗效明显高于VD阴性组(96.7%vs58.8%,P=0.01)。VD阳性组患者术前平均心率、最低心率、最高心率、SDNN、rMSSD分别为76.63、42.88、138.88、156.95、32.22,术后分别为89.12、52.22、141.50、152.53、19.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D阴性组患者术前平均心率、最低心率、最高心率、SDNN、rMSSD分别为77.33、49.60、143.20、147.00、32.22,术后分别为78.13、49.73、143.33、143.98、38.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VD阳性组患者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降低仍然持续存在。结论肺静脉口周围消融过程中发生去迷走效应可伴有房颤消融成功率的明显增加,发生去迷走效应的位点大多位于左上肺静脉口周围,此效应似乎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3.
目的:报道应用常规和三维电生理标测方法经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因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4例患者,早期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之后随机采用Carto和Ensite三维标测方法指导导管消融。结果:44例患者共诱发出54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其中37种(37/54,68.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心房扑动(AFL)锯齿形F波,31种心房扑动(31/54,57.4%;31/37,83.8%)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4种心房扑动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下腔静脉峡部,2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三尖环之间。另外17种(17/54,31.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房扑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5种(15/ 54,27.8%)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或疤痕—上腔静脉或疤痕与疤痕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随访1例复发,行2次消融成功。1例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当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4.
报道5例射频消融后出现的房室阻滞及其临床转归和电生理特点。1219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下位法消融慢径,208例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行右后间隔消融,共有5例出现延迟后(>24h)的房室阻滞。慢径消融组的患者3例分别于术后第2,3,5天出现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并于术后第4,9和14天消失。后间隔旁道消融的2例患者于第2天出现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并分别于第11,13天消失。射频消融放电20.6±8.7(11~31)次,能量30±17.2(20~50)W。放电过程中无快速的交界区心动过速或者>1个无逆传的连续交界区心律。5例在射频消融前后房室结前向和逆向传导功能均正常。结论:慢径和后间隔旁道消融均可出现延迟性房室阻滞,通常能在1~2周内恢复。  相似文献   
185.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6.
心电图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目前全国心电图诊断术语尚缺乏一致性。《中英文标准化心电图首要诊断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际2009版“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的英文首要诊断术语,基于图形描述、病因认识和临床诊断原则,扩增部分常用首要诊断术语,共确定125条心电图首要诊断术语。本共识的制定为心电图报告的首要诊断术语提供了标准化建议和指导,以期推动心电图报告与国际接轨,促进统一质量管理以及相关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87.
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在治疗房颤伴心衰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药物,但消融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研究表明,左心房内径、容量和球形度、术后早期复发、左心房疤痕组织与纤维化以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等可用于预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后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8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肺静脉狭窄(PV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行CBA且于术前和术后均接受了左心房肺静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129例。使用Carto3 V6系统测量肺静脉口部面积(APVO)。根据APVO减小率(ΔAPVO)分为轻度(25%~50%)、中度(50%~75%)和重度(≥75%)PVS。将ΔAPVO≥25%的患者分为PVS组(n=41),ΔAPVO <25%的患者分为非PVS组(n=88)。结果:12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0.30±9.83)岁,其中男性98例(76.0%)。共有41例(31.8%)患者出现PVS(共60支),其中轻度PVS 52支(86.7%)。CBA术后,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肺静脉的APVO分别减小了(37.5±103.0) mm2(P<0.01)、(37.3±93.7)mm2(P<0.01)、(59.8±112.0)mm2(P<0.01)和(38.3±87....  相似文献   
189.
<正>心脏导管消融是现代医学比较突出的治疗手段和方式的重大进展,它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心律失常病灶并改变其电生理性能,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其出现彻底改变了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模式。1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RFCA除了需要二维乃至三维的心电标测与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190.
目的: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经腋静脉途径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患者共130例。其中46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方法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超声组),84例患者应用解剖定位法行腋静脉穿刺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与对照组相比,气胸发生率(0%vs. 3.6%, P=0.493)、囊袋血肿发生率(2.2%vs. 2.4%, P=1.000)、囊袋感染发生率(0%vs. 2.4%, P=0.539)、电极脱位发生率(0%vs. 2.4%, P=0.539)、电极穿孔发生率(0%vs. 1.2%,P=1.000)及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2%vs. 11.9%, 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