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肺静脉起源的异位兴奋是触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机制,除此之外,左心耳、左心房、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ligament of Marshall,LOM)、右心房等非肺静脉结构也在房颤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Haissaguerre采用肺静脉隔离术成功治疗房颤以来,房颤消融导管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的疗效并不满意,这与非肺静脉起源病灶、传导功能恢复,心房重构以及折返环路存在等有关[1-2].采用线性消融、碎裂电位(CAFE)和/或冠状静脉窦内消融等策略能够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3].近年来,Marshall韧带在房颤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Marshall韧带的解剖组织学及电生理特征,其在房颤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2.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胸痛后晕厥半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10天后患者因胸痛症状频繁发作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平均心率60次/min,最快心率221次/min,ST-T改变后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当地医院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并加用胺碘酮口服。术后患者仍间断发作胸痛伴烧灼感,未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在心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行心电生理手术患者62例。第一阶段研究(2019年9月至2019年11月)连续入组31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心电生理手术(超声组)。第二阶段研究(2019年12月至2019年4月)连续入组31例患者,应用解剖定位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心电生理手术(对照组)。结果 超声组与对照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0%VS 6.5%,P=0.472)。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误穿动脉误次数(平均每次置管, 0.01±0.113VS 0.23±0.746,P=0.007)更低,平均每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29.68±31.98sVS 14.09±12.03s,P=0.000)。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术是安全可行的股静脉替代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34.
心率变异性分析:一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焰 《医学综述》1996,2(11):601-602
<正>健康人的心搏R—R间期总是存在微小的波动,神经调节机制可以部分解释这种变异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技术,提供了一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Autonomous Nevers Sytem,ANS)功能状况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5.
编者 :我们支持Causer及Connolly强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价值1。最近 ,在我们心脏科着重审核了两个额外的问题 :患者的社会心理影响以及费用。我们复习了 1 995年 1月~ 1 998年 2月间初次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经胸途径 ) 4 2例患者的临床记录和社会心理调查表 (附表 )。据我们所知 ,在英国 ,这是对此类患者的首次系列报导。审核发现 ,5例患者死亡 (3例死于进展性心力衰竭、2例死于癌症 ) ,其中 3例死于植入后 6个月内。 2 5例患者接受了适当的治疗并因而在一次可能是致命的心律失常后幸存…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观察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29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简称FS组)的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参数,并与61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简称SF组)的心内电生理进行比较.结果FS组心电图RP>PR,PR间期平均为122±37 ms,其中5例PR≤100 ms,P波在QRS波群之前,类似交界区心动过速,P波在Ⅱ、Ⅲ、aVF导联为完全负向,V1导联为负正双向.FS组无AH间期跳跃现象较SF组更常见(69.0%vs.19.7%,有显著性差异P<0.05);FS组心房和心室刺激更易诱发心动过速(79.3%vs.6.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S具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37.
应用心率变异性分析法评价运动对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摘要)研究生姚焰导师陈兆銮,任国钧(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650032)关键词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运动中图分类号R540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心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已得...  相似文献   
13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共有190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2.1±13.3)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13例;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utflow tract,RVOT)者为77例,其中36.4%(28/77)为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18)个月.结果ILVT患者平均年龄(35.9±12.8)岁而RVOT患者为(29.5±13.0)岁(P<0.05).同时,ILVT患者中男性占86.1%,而在RVOT患者中则只占51.4%.只有8例ILVT患者被发现有左心室假腱索,3例有二尖瓣脱垂,3例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7例RVOT患者中有28例为RMVT.ILVT患者中除1例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室间隔高位,3例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下方之外,其余均位于室间隔左侧中、下部,消融时主要以激动顺序标测定位.接受了消融的起源于室间隔的102例ILVT患者中,90.2%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ie potential).而起源于右心室者则均以激动顺序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有7例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未能诱发VT.其余183例患者中有171例即时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在LVT组为90.5%,RVT组为89.7%.18例在随访期内复发,其中8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且与性别有关.射频消融可以较满意地根治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9.
婴幼儿无休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infant incessant ventriculartachycardia)为婴幼儿期一种罕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猝死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以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方法;由于婴幼儿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受限制较多,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大,部分患儿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40.
Obj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lineate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ed loft atrial tachya-rrhythmia (AT)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in whom organized ATs developed or induc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were en-wiled. Left atrial (LA) activation during ATs was mapped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Radiofrequency energy was delivered to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site or narrowest part of the re-entrant circuit of ATs. Results A total of 146 ATs were mapped. Four ATs were characterized as a focal mechanism [cycle length (225 ± 49) ms]. A macro-reentrant mechanism was confirmed in the remaining 142 ATs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LA activation time accounted for 100% of cycle length (205±37) ms. All 142 ATs used the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There were 3 types of circuits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gap location. Type Ⅰ (n = 68) used gaps at the ridge between 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LSPV) and 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Type Ⅱ(n = 50) used gaps on the LA roof. Type Ⅲ (n = 24) passed through gaps in the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t these gaps eliminated 130 ATs, but the remaining 16 ATs required cardioversion to sinus rhythm due to a poor response to ablation. Conclusion Vast majority of left ATs develop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are macro-reen-trant through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especially at the ridge between LSPV and LAA. Noncontact activation mapping can identify these gaps accurately and quickly to target effective catheter ab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