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础心脏病、年龄、自主神经以及各种诱因。迄今,无论是房颤的分子学基础或是确切的病理学改变均未完全明了。在临床症状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即使仅从发作特点而言,就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本文将着眼于房颤的诱因、临床症状及相关的主要并发症。1房颤的诱因和流行病学在诱因方面,高血压和二尖瓣病变最常与房颤发生关联,其原因很可能是对心房(尤其是肺静脉口周围)肌肉的牵拉和压力所致。接受了开胸手术的患者可有高达40%的房颤发生率;心包炎也是房颤常见的诱因。根据其与心脏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102.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1].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塞等弊端[2].  相似文献   
103.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朦、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结果。方法对80例房颤消融中出现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非接触激动顺序标测,判断电生理机制并指导消融。结果共146阵心动过速,4阵为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周长为(225±49)ms,其余142阵为左心房扑动,左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过速周长的100%,周长为(205±37)ms,均与房颤“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根据缝隙的位置将心房扑动的折返环分为3类:Ⅰ类(n=68),缝隙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Ⅱ类(n=50),缝隙位于左心房顶部,Ⅲ类(n=24),缝隙位于二尖瓣环峡部。其中130阵消融成功,其余16阵因消融反应欠佳后经药物或体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6.2±6.7)个月,82.5%(66/80)的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多为大折返机制,且与“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这些缝隙主要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非接触标测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这些缝隙并指导消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报道经导管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一种独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截取一段时间内在我中心行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的连续性病例168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特征与相应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部4例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消融成功的病例,其室早心电图V1导联形态高度一致,均呈qS型.因此仅就本组资料而言,若以V1导联呈qS型来颅测室早消融位点位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则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 对V1导联呈现独特qS型的流出道室早的射频消融,应首选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标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经下腔静脉(IVC)放置冠状静脉窦(CS)电极导管理论上存在减少操作者放射剂量的可能性.本文在对比经IVC可调弯电极导管与经上腔静脉(SVC)固定弯电极导管置入CS操作的可行性和操作者所受的放射剂量.方法 202例患者,经下腔静脉组(IVC组)122例、经上腔静脉组(SVC组)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和心律失常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C组采用可控弯10极电极导管,SVC组使用固定弯10极电极导管,由同一组术者操作.记录两组患者导管放置时曝光时间,并测定操作者所受放射剂量.结果 IVC组122例患者中有2例电极导管不能到位,改经SVC途径仍未成功;SVC组80例全部放置成功.两组平均每例曝光时间相似[(105±12)s vs(108±19)s;P=0.925].单位时间所受放射剂量平均值在IVC组为0.25×10-2uGy/s,SVC组为1.38×10-2uGy/s.IVC组和SVC组操作者平均每例接受放射剂量分别为(0.30±0.04)uGy和(1.49±0.27)uGy(P<0.001).两组皆未发现心脏和血管并发症.结论 与固定弯电极导管经SVC途径比较,可控弯电极导管经IVC途径置入CS电极导管的单位时间放射量明显降低,在不增加操作时间的同时可显著减少操作者所受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建立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智能评价服务系统,实现科研绩效的智能化与常态化评价服务。方法 通过对经常性的任务型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炼,将带有普遍性与一般性规律的工作进行常规化改造并建立计算机模型,对重复性和规律性任务进行智能实现,达到高效完成任务的目的 。结果 在科研处与信息中心的通力合作下,2018年度已陆续开展了相关智能化科研绩效考评服务,包括:论文奖励的智能化考评系统、论文智能化综合统计报表系统、高级职称晋升人员的秩次排名系统等均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实现了由“人工评价服务”向“智能评价服务”的转变,真正实现了评价结果 的“公平、公正与公开”。结论 科研绩效智能评价系统的建立,打开了科研绩效评价的新思路,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为临床和科研一线提供及时、高效和准确的评价服务以及实力对比分析,可使任务型管理逐步向科学管理转变,评价结果 更加客观、公正,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以及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院442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84例,女性患儿158例,平均体重(33.70±12.52)kg(13~80kg)。入院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1.70±2.52)岁(3岁~14岁),其中3~6岁50例,7~10岁74例,11~14岁318例,442例患儿中房室旁路266例(男性患儿188例,女性患儿7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76例(男性患儿96例,女性患儿80例)。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11~14岁患儿中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0.05);而在10岁以下患儿中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是相关的。由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在11~14岁患儿中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9.
以左心室顶部区域为代表的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研究表明经冠状静脉途径靶向注射乙醇可有效治疗该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 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经冠状静脉系统途径行双球囊技术辅助乙醇消融治疗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外科矫治术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临床及三维基质标测特征,并分析射频消融术对其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于阜外医院住院的TOF术后室速患者。所有患者在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后,行右心室电压基质标测,其后根据低电压区域进行线性或片状射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