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生肌玉红胶原海绵修复创面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婷婷  熊猛  周勇  姚昶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367-5370
背景: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胶原海绵对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在新西兰白兔背部制造3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以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贝复剂(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生理盐水修复。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检测创面修复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与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贝复剂、生理盐水比较,生肌玉红胶原海绵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增加创面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子因子β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P〈0.05),提高创面愈合率(P〈0.05),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5)。证实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能够促进创面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增加成纤维细胞等创面修复细胞。  相似文献   
32.
生肌玉红膏促进麻风足底溃疡肉芽生长及愈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在麻风足底溃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7例麻风足底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外用生肌玉红膏纱布,对照组外用凡士林纱布,隔日换药1次,疗程12周。每次换药记录溃疡的情况,对比创面肉芽生长积分疗效。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创面肉芽生长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肉芽性质积分:(1.15±0.89)vs(1.94±1.06)分,P<0.05;创面肉芽覆盖积分:(1.08±0.94)vs(1.89±1.0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7.37%、16.67%,总有效率分别为68.42%、33.33%,治疗组有增高趋势。治疗组用药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生肌玉红膏治疗麻风足底溃疡疗效安全可靠,能明显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生长,有利于提高溃疡愈合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生肌玉红明胶海绵促进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用黄芩油膏和生肌玉红明胶海绵换药,观察溃疡面愈合情况。结果经过4个疗程治疗,治疗组痊愈12例(37.50%),对照组痊愈5例(15.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生肌玉红明胶海绵用于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膏对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的疗效及对组织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由第三方数据管理机构将257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7例和对照组130例。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对患者进行下肢创面临床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创面肉芽组织内微血管计数、羟脯氨酸、血红蛋白及VEGF水平。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9.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治疗后,2组创面肉芽组织内微血管计数、血红蛋白和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试验组创面肉芽组织内VEGF水平显著增高。结论:生肌玉红膏对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肉芽组织分泌VEGF,促进胶原合成,进而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微血管新生,改善血流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艾立布林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艾立布林治疗的2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截止随访日,2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中有7例未出现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5个月,没有患者取得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36.
37.
38.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入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1)、整合素蛋白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 Blot结果提示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9.
在系统的中外文献检索分析基础上,形成具有证据链级别的临床推荐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调查,形成一致的专家共识,最后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形成最终的下肢慢性溃疡标准化诊疗方案。文献检索显示中医外科外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在局部创面量化评估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其证据级别达到一级;德尔菲法筛选问卷均符合填写要求,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及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对下肢慢性溃疡全身辨证与治疗分型集中于气虚血瘀证与湿热瘀阻证,创面记录为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坏死组织性质与量、渗出物形质色泽气味性状、肉芽颜色与面积、创周皮肤温度、疼痛及分泌物细菌培养。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缠缚疗法、中药熏洗、中药溻渍;由此形成的下肢慢性溃疡标准化初稿正在临床实践中。提示在系统的文献检索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德尔菲法,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是中医药诊疗下肢慢性溃疡标准化制定的一条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40.
三阴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具有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治疗手段少等特点。卞卫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形成了一系列三阴乳腺癌的治疗理念,认为三阴乳腺癌在辨证方面,其正虚及毒炽的程度均更深,更易形成他处转移,在治疗方面强调培补脾土,重视扶正;分期辨治,病症结合;三黄为基,益气活血;疏肝宁心,调畅情志,为三阴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