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目的探索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最大径范围。方法对我科7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并测量其最大径,采用内镜下套扎治疗及切开活检;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壁层来源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最大径与套扎成功率。结果 61例套扎成功,最大径≤10 mm组套扎成功率优于最大径〉10 mm组(P〈0.05);20例黏膜肌层肿瘤最大径≤12 mm及20例固有肌层肿瘤最大径≤10 mm时套扎均成功,17例黏膜下层肿瘤最大径≤14 mm时,除外1例类癌追加手术外均成功;脂肪瘤套扎成功平均最大径大于间质瘤、平滑肌瘤(P〈0.05)。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套扎治疗与肿瘤的最大径、类型及层次来源有关;超声小探头对食管黏膜下肿瘤最大径的测量可预判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52.
  研究背景及目的  院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住院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早期预警模型对AKI进行识别并及时干预,对降低AKI发生率、减轻AKI严重程度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EMR的AKI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单学科病房住院患者,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尚缺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多学科病房含时效信息的AKI风险预警模型并以此进行前瞻性干预的研究。本研究计划基于全病程全病历系统收集住院患者的完整临床信息,通过大样本数据及机器学习算法,旨在建立多学科病房的AKI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计划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部分。回顾性研究中,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所有成年住院患者。通过全病程全病历系统,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诊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住院病历等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决策树、循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可预测AKI发生风险的预警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前瞻性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个月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其中AKI预警系统启动前6个月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为对照组,AKI预警系统启动后6个月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为干预组。干预组中,将AKI预警系统嵌入EMR,对所有住院24 h以上的患者每6小时进行1次实时未来48 h内AKI风险评估,并对高危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无AKI风险评估及报警提示,无相应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AKI与AKI 3级发生率、AKI缓解率、终末期肾病进展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  预期结果  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约127 000例住院患者,其中院内AKI患者14 605例。构建的多学科病房AKI预测模型可提前24~48 h预测住院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其中提前24 h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0。前瞻性研究中,纳入34 748例住院患者,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均为17 374例。干预组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AKI与AKI 3级发生率、终末期肾病进展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AKI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  预期结论  基于EMR构建的多学科病房AKI预测模型可提前24~48 h预测住院患者发生AKI的风险,降低AKI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53.
  目的  探讨Biofire Filmarry下呼吸道试剂盒(pneumonia panel, PN)在危重症COVID-19继发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4月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ICU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支气管镜获取患者肺泡灌洗液后分别送检Biofire Filmarray PN/普通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计算其一致率。  结果  共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危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送检下呼吸道标本54份,包括Biofire Filmarray PN组21例患者33份(61.1%)标本、普通培养组14例患者21份(38.9%)标本,其中19对(共38份)为两种方法“背靠背”送检。Biofire Filmarray PN组结果回报时间约为1 h,20例患者32份(97.0%)阳性标本,检出病原体74例次,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29例次(39.2%),铜绿假单胞菌21例次(28.4%),肺炎克雷伯菌16例次(21.6%),大肠杆菌5例次(6.8%),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各1例次(1.4%)。普通培养组结果回报时间约为3 d,11例患者16份(76.2%)阳性标本,检出病原体19例次,其中为铜绿假单胞菌8例次(42.1%),鲍曼不动杆菌6例次(31.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例次(21.1%),粘金黄杆菌1例次(5.3%)。19对“背靠背”送检标本中,Biofire Filmarray PN组和普通培养组结果吻合者为15对,一致率为78.9%。  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易继发感染,病原体以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铜绿假单胞菌多见。Biofire Filmarray PN可用于此类患者的下呼吸道病原学诊断,具有回报速度快的优势,但其灵敏度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54.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早期兔膝骨性关节炎骨软骨连接血管形成与侵袭的影响。 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接受前交叉韧带切断法手术,4周后建立早期骨性关节炎疾病模型,而对照组仅接受假手术处理。治疗组接受LIPUS辐射治疗4周,模型组和对照组仅接受LIPUS假辐射。采用番红O 固绿染色比较各组膝关节骨软骨连接血管形成与侵袭情况;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的整合素β1、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 FAK)、磷酸化p38、磷酸化c Jun氨基末端激酶(p JN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软骨调节素(CHM) 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软骨连接血管形成明显增多,潮线出现漂移、重复,结构紊乱,甚至消失,部分血管突破潮线,侵入非钙化软骨层,而治疗组较模型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模型组的整合素β1、p FAK和VEGF表达水平[(0.92±0.07)、(0.83±0.09)和(1.02±0.10)]较对照组[(0.45±0.04)、(0.18±0.03)和(0.35±0.02)]明显增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p38和JNK磷酸化水平[(0.99±0.11)和(1.86±0.06)]亦较对照组[(0.31±0.04)和(0.38±0.03)]明显增高(P<0.05);而模型组的ChM 1表达(0.61±0.04)较对照组(1.91±0.08)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整合素β1和p FAK表达[(1.10±0.09)和(1.09±0.08)]亦较模型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VEGF表达(0.58±0.06)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的p38和JNK磷酸化水平[(0.54±0.09)和(1.29±0.08)]亦较模型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ChM 1表达(1.09±0.12)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IPUS可以抑制骨性关节炎骨软骨连接血管形成与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LIPUS通过整合素β1 FAK p38/JNK VEGF/ChM 1通路调控血管形成相关因子VEGF和ChM 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55.
目的研究与骨肉瘤(OS)和范可尼贫血(FA)相关联的通路和分子机制。方法进行范可尼贫血互补群D2(FANCD2)的siRNA构建并转录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G-63细胞中FANCD2蛋白表达。结果在MG-63细胞中,FANCD2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诱导细胞调亡。p53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FANCD2基因表达抑制后,TP53INP1基因表达上调,促进p53的磷酸化,p21蛋白被激活,导致依赖半胱天冬酶介导的细胞凋亡。结论抑制FANCD2基因表达可以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56.
<正>完全植入性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VPA可减轻病人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能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1],甚至可终身携带[2],且日常生活不受限制,是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常用的输液方式之一。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给医务人员和病人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其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和纤维蛋白鞘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将给病人带来经济和心理  相似文献   
257.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组织病理学上主要以关节软骨的丢失,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的增厚以及软骨下骨囊性变为特征,是不同因素作用所致的不可逆关节损害,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碍[1-3]。相关研究表明,机械应力是维持骨骼系统的最重要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