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29篇
  2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白花丹参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完成。取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局灶性脑梗死组和白花丹参叶预处理组两组各25只,每组又按光照后时间分为30min,12,24,48,72h等5个亚组,每亚组5只。造模前,白花丹参叶预处理组大鼠给予20g/kg白花丹参叶水提物灌服,1次/d,连续7d,然后两组同时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表达的变化,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局灶性脑梗死组大鼠梗死后30min即有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阳性细胞出现,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梗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二者均在48h表达至高峰,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更显著(P<0.05)。阳性细胞局限于梗死区周围。②预防性应用白花丹参叶水提物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嗜睡现象,受损皮质表面积红染区、蓝染区明显减小。各时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阳性反应均明显减少,较单纯梗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可诱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表达,白花丹参对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为抑制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表达。  相似文献   
42.
孕妇25岁。孕1产0.孕32周,产前常规检查。B超所见:胎头位于耻骨上.双顶径81mm,颅内结构正常,心率140次/min.胎动正常,羊水量适中.胎盘、脊柱、四肢均未见明显异常,胎儿颜面部扫查见:上唇左侧连续性中断.部分缺失,宽度约6.5mm,呈“溃堤样”改变.裂隙上下贯通.鼻、唇呈不规则紊乱中等团块样堆积。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32岁。因剧烈腹痛伴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就诊,超声检查示:右肾增大,被膜光滑,实质略变薄,肾盏扩张.肾盂分离约2.3cm,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约1.0cm。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甲醛染毒对雄性大鼠脏器及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110~130)g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 染毒浓度分别为,高浓度组:(119.6±15.4) mg/m3、中浓度组:(25.2±4.6) mg/m3、低浓度组:(4.8±1.3) mg/m3和对照组;室内空气,采用静式吸入法,每天染毒1h,连续染毒9w后处死,测定大鼠各脏器的脏器系数、甲醛浓度、及大鼠血清中Fe,Cu,Zn的含量.结果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肺、肾和肝脏中甲醛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染毒组雄性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雄性大鼠各脏器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雄性大鼠血清中锌含量明显降低、铜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期高剂量吸入甲醛可影响雄性大鼠的生长及其血清Cu、Zn水平,并可损伤雄性大鼠的肝、肺、肾、心、脑、睾丸.  相似文献   
45.
夏青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3):231-231
<正>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由心脏起搏器发出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管和电极刺激病变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以维持或控制心脏节律或改善心脏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也可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009年4月我院收治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经康复疗养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甲醛对大鼠生殖发育的影响。方法按两代一窝繁殖法进行生殖毒性试验。选用体重110~130gW 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雌鼠20只、雄鼠10只。采用静式吸入法染毒,雌、雄大鼠每天染毒1h,各组的甲醛浓度分别为,高浓度组:119.6±15.4mg/m3、中浓度组:25.2±4.6mg/m3、低浓度组:4.8±1.3 mg/m3、对照组:室内空气,同时观察大鼠各项生殖发育指标。结果F2代高剂量组仔鼠有17只畸形,占活胎数的32.1%(17/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1代高浓度组雌鼠受孕率、死胎率、胎盘总重及胎窝总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F2代高浓度组大鼠活产率、4天存活率、21天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哺乳期F1代出生14天后和F2代出生后体重均明显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大鼠的体重。结论甲醛可影响大鼠生殖及子代发育,并具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GluT-3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检测DM大鼠脑内海马和皮质部位GluT-1和GluT-3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部位GluT-1和GluT-3表达多于皮质部位。DM组大鼠脑内GluT-1表达减少(P<0.01),GluT-3表达在海马部位有所增加(P<0.01),皮质部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糖尿病引起脑内GluT-1和GluT-3表达水平变化,继而脑内葡萄糖转运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脑内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下颌牙弓关系的协调性,并与亚洲和欧洲几大著名唇腭裂治疗中心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唇腭裂继发牙牙合畸形的诊断、矫治设计和序列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52例UCLP患者治疗前的记存模型,按照Goslon Yardstick 评价系统和Eurocleft三分类法进行牙弓协调性评价。与中国台湾长庚医院、日本东京大学医院及欧洲6所唇腭裂治疗中心(A~F)的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中心UCLP患者Goslon Yardstick平均等级为3.75 ± 0.93,Goslon Yardstick等级为4的患者最多,占36.5%,59.6%患者属于差及较差的等级。与台湾长庚医院、东京大学医院及欧洲唇腭裂D治疗中心的结果相接近(P>0.05),比其他5所欧洲唇腭裂治疗中心患者的牙弓协调性差(P<0.05)。结论 UCLP患者上、下牙弓协调性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UCLP患者,上下牙弓协调性与台湾长庚医院、东京大学医院、欧洲唇腭裂D治疗中心接近,比其他5所欧洲唇腭裂治疗中心牙弓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白花丹参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完成。取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局灶性脑梗死组和白花丹参叶预处理组两组符25只,每组义按光照后时间分为30min.12,24,48,72h等5个亚组,每亚组5只。造模前,白花丹参叶预处理组大鼠给予20g/kg白花丹参叶水提物灌服,1次/d,连续7d,然后两组同时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表达的变化,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局灶性脑梗死组大鼠梗死后30min即有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阳性细胞出现,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梗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二者行均在48h表达至高峰,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更显著(P〈0.05),阳性细胞局限于梗死区周围。②预防性应用白花丹叶水提物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嗜睡现象,受损皮质表面积红染区、蓝染区明显减小,各时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阳性反应均明显减少,较单钝梗死组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可诱导仁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9的表达,白花丹参对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为抑制了半胱氨酸天冬氧酸蛋白酶3,9的表达。  相似文献   
50.
布鲁菌病1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农民。主因发热20余天于2005年2月13日前来就诊。自述于2005年1月2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40.3℃,发热时伴畏寒,无寒战,无咽痛,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在当地以“发热待查”给予抗感染和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并于来诊前1周出现会阴部胀痛。患者发热时饮食睡眠差,体温正常时精神好,饮食睡眠好。查体:体温39.3℃,脉搏8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75mmHg,一般情况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侧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大。右侧睾丸肿大,有触痛,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