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8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斑块的重新分布对支架边缘的影响及此影响是否与所置入支架长度有关.方法 4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共置人支架70枚,根据支架的长度分为两组,支架长度≤18 mm和>18 mm组.于支架置入前后的支架远端边缘(支架远端5 mm)、支架和支架近端边缘(支架近端5mm)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分析,测量冠状动脉横截面上的管腔面积(LA)、血管面积(VA).三段分析部位的LA和VA的平均值乘以三段的长度(即5 mm、支架长度和5 mm)即为三段的管腔体积(LV)和血管体积(VV).VV-LV=管壁体积(WV),支架两端移动斑块体积=支架置入后WV-支架置入前WV.结果 在支架长度≤18 mm组支架近远端分别检测到91%和93%斑块移位(P>0.05),在支架长度>18 mm组支架近远端分别检测到80%和91%的斑块移位(P<0.05).支架置入后支架长度≤18 mm组支架近远端和支架长度>18 mm组支架近端边缘,LV缩小、VV无变化、WV明显增加,即由于斑块的移位造成支架置入后即刻以上部位有明显的管腔缩小,但是支架长度>18 mm组支架远端边缘情况不同,LV和VV反而增加,WV有所增加,即在支架长度>18 mm组支架远端边缘斑块的移位并没有造成支架置入即刻管腔的缩小.结论 长、短支架置入后对支架近远端边缘斑块的移位和管腔的影响不同,短支架近远端和长支架近端边缘在支架置入后有斑块的移入和管腔的缩小,而长支架远端边缘虽有斑块的移入但无管腔的缩小.  相似文献   
42.
患者,男,50岁,因"间断头晕头胀8年"入院.患者重度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S)病史10年,拒绝行外科手术解除呼吸道阻塞,平时睡眠时用经鼻持续呼吸道内正压通气治疗,吸烟史30年.患者入院前8年起间断出现头晕,血压升高,最高210/120 mmHg(1 mmHg=0.133 kPa),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及盐酸贝那普利10 mg,每日1次,控制血压,血压维持180/100 mmHg.患者日常限盐6g/d,并于入院前4周开始每日1次服用福辛普利10 mg、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氢氯噻嗪12.5 mg、螺内酯20 mg,门诊测血压170/100 mmHg,心率75次/min,为进一步控制血压入院.  相似文献   
43.
我院自87年2月~89年12月采用硫酸镁静滴佐治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对象、方法和结果 1.本组均为住院病例,采取随机抽样分配,治疗组56例,男37例,女20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订的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年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危患者34例(低危组),中危患者55例(中危组),高危患者18例(高危组);RDW正常者78例,升高者29例。观察入院时RDW与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肌钙蛋白I水平及右心室径、射血分数、主要肺动脉受累情况的关系。结果中危组、高危组RDW水平显著高于低危组(P均〈0.01);RDW升高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水平均高于RDW正常者(P均〈0.05);RDW升高者右心室扩张和累及主要肺动脉的比例高于RDW正常者(P均〈0.05)。结论RDW水平与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危险分层有关。  相似文献   
4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6 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 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 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 988.6 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 组[D-二聚体< 2 988.6 μg/L 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 例]和B 组(D-二聚体≥2 988.6 μg/L FEU,31 例)。B 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 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 组(均P<0.05)。2 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 988.6 μg/L FEU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6.
夏大胜  卢成志  王丽 《天津医药》2016,44(2):234-236
目的 评估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收缩性心衰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对 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进行 RDN, 于术前及术后 1 年行心脏彩超、 6 分钟步行试验和肾功能、 糖化血红蛋白、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检查, 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 例患者行 RDN 后, 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无狭窄及夹层等并发症。1 年后随访, 2 例患者的 6 分钟步行试验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 NT-proBNP 等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左心室明显减小。结论 RDN 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收缩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有效、 可行。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A218C、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内含子2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B)序列和启动子连锁多态区(LPR)缺失/插入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280例EH患者和200例正常血压对照者TPH基因A218C、5-HTTVNTR和5-HTTLPR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 TPH基因A218C和5-HTTVNTR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EH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HTTLPR多态的SS、LS及LL基因型在EH组分布频率为68%,29%,3%,在对照组分别为53%,37%和10%(P<0.01);S、L等位基因在EH组分布频率为82%和18%,在对照组分别为72%和28%(P<0.01).与L等位基因携带者(LS+LL)相比,SS纯合子EH患病风险显著增加(OR=1.90,95%CI为1.31~2.7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脂、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5-HTTLPR多态SS基因型仍与EH发病危险显著相关(DR=1.47,95%CI为1.06~2.04,P=0.021).结论 5-HTTLPR的SS基因型可能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EH的发生相关联,而TPH基因A218C和5-HTTVNT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EH的发生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A型行为对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型行为(TypeABehavior,TAB)已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Friedman提出,改变心肌梗死后的TAB比改变其它易患因素更为重要[2]。本研究旨在研究TAB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住院的AMI患者90例,均为初次患心肌梗死,符合1979WHO制订的AMI诊断标准[3]。其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44~7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扩冠,抗凝治疗,符合溶栓适…  相似文献   
49.
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溶栓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唯治疗组另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滴治疗。两组均在梗死后3周进行超声声学定量检测左心功能。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2.5%,低于对照组的82.5%(P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与勃起功能障碍存在明显相关性,二者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一氧化氮和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血压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高血压病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机制做一综述,并对高血压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综合管理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