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曹晶  夏大胜 《天津医药》2006,34(10):691-69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性情绪障碍与T淋巴细胞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抑郁组(34例)及对照组(56例),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HLA-D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抑郁组CD8、T淋巴细胞表达HLA-DR高于对照组(26.39±6.17vs22.04±6.61,28.08±9.13vs23.86±9.02,均P<0.05),抑郁组CD4/CD8低于对照组(0.42±0.30vs0.62±0.52,P<0.05)。抑郁标准分与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性情绪障碍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2.
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译制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并检验其在危重病人家属中的适用性。[方法]应用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MUIS-FM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对172名危重病人家属进行调查,采用项目分析测定中文版MUIS-FM量表各条目的鉴别能力,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评定其信效度。[结果]中文版MUIS-FM量表含25个条目,4因子模型拟合较好;各条目与其所属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468~0.864;量表与状态焦虑量表的效标效度为0.584;Cronbach’sα系数和折半系数分别为0.923、0.886。[结论]制订后的中文版MUIS-FM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价危重病人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血小板膜GPⅠb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0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GPⅠ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小板膜GPⅠb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校正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定量胰岛素敏感指数。冠心病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小板膜GPⅠb平均荧光强度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小板膜GPⅠb平均荧光强度呈独立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与冠心病发病呈独立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表现为高瘦素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增高可能影响血小板活化,高瘦素血症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6个心理量表达46例UAP患者和46例健康人进行评定,并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UAP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消极应对、CH、焦虑和抑郁积分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社会支持总分和积极应对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UAP组A型行为,焦虑及抑郁分别为占73.91%、82.6%和71.4%,高于对照组36.96%、34.8%和21.7%(均P<0.01)。UAP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消极应对分、CH分及血小板聚集率正相关(P<0.05或P<0.01),与社会支持总分负相关(均P<0.05),血小板聚集率与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CH分亦显著相关(均P<0.01)。结论:UAP患者由于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表现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经颅及经颈动脉制作神经源性高血压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n=12),一组通过颈动脉鞘内血管搏动压迫脱髓鞘的迷走神经制作成神经源性高血压模型,另外一组经颅通过小脑前下或后下动脉对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长期搏动性压迫造模。分别应用有创血压监测、酶联免疫吸附、放射免疫等技术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两组犬的血压,抽取静脉血检验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及肌酐等指标。结果:经两种不同方式造模后,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收缩压及舒张血压均明显高于造模前血压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造模方式造模后血压值未见明显差异。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水平随造模后时间的推移而增高(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经颅造模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经颈动脉组,术后死亡率明显高于经颈动脉组。结论:经颅及经颈动脉造模均是有效的高血压造模方法,而经颈动脉高血压造模具有更简便易行、死亡率低、适宜大样本推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6.
瘦素与冠心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的生物学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存在高瘦素血症,表现为瘦素抵抗。本文就瘦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75岁及以上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75岁及以上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7例,男181例,女126例,统计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部位、手术成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种临床类型分布在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主。男性血运重建史明显多于女性(18.8%υs 5.6%,P=0.001);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多于男性(74.6%υs 61.3%,P=0.015),血脂异常明显多于男性(62.7%υs 46.4%,P=0.005)。冠状动脉造影男性与女性均以3支病变为主(63.0%υs 70.6%,P=0.1 60),男性双支病变明显多于女性(29.3%υs 17.5%,P=0.018)。手术成功率和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心肌梗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病变血管部位(左前降支)、年龄、血糖是老年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多于男性;冠状动脉病变均以3支病变为主,男性双支病变多于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类型和PCI的近期疗效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8.
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2例、非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结果:多支病变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单支病变患者和对照组(P<0.05或P<0.01),单支病变患者也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与血浆总胆固醇,甘汪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无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总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发生独立负相关(OR=0.907,P=0.031)。结论:低胆红素血症对脂代谢产生不得影响,可能是冠心病一项新发现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血清尿酸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大胜  蔡林  李超  张菁  党群  刘书坤 《天津医药》2004,32(6):330-332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是否与冠心病相关。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和非冠心病患者72例。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指数、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 (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尿酸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冠脉狭窄指数无明显相关。结论 :高尿酸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冠状动脉血管包括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前小动脉及小动脉,冠状动脉的血流阻力主要来自于前小动脉与小动脉,其共同构成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血供中起到重要作用,微血管通过收缩与舒张功能调节改变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影响心肌灌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异常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微血管心绞痛是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情况下,心绞痛的发生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