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狂犬病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狂犬病病毒快速检测法。方法根据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两对引物及其相应的TaqMan探针。构建pMD-N重组质粒,建立荧光定量RT-PCR绝对定量标准品,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绝对定量的标准曲线。利用10倍稀释法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并与普通RT-PCR法进行比较;作重复性和特异性检验后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构建了绝对定量的参照质粒,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8。狂犬病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反应的灵敏度为10个TCID_(50);5种非狂犬病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建立的狂犬病病毒的荧光定量RT- PCR检测方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以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9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用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检测。方法根据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及一条特异性TaqMan探针。通过条件优化,以10倍系列稀释重组质粒为标准品,进行Real-time PCR扩增,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重复性、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结果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所绘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0.99,灵敏度为1.00×101拷贝,高于常规PCR方法(1.00×102拷贝);用该方法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基因为阳性,其他6种对照呼吸道病原体及冠状病毒基因检测均呈阴性;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1%。结论建立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灵敏、特异、重复性好,可用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3.
反向遗传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综述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进展,并讨论该技术在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
中国狂犬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世卫组织曾倡议到2020年消除人间狂犬病,中国狂犬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面对中国严峻的防控形势,到2020年前消除狂犬病,中国的任务很艰巨。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实  相似文献   
95.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疾病。RABV主要由5个功能蛋白组成,各个蛋白在致病性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狂犬病病毒各个功能蛋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加深对于RABV致病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96.
目的建立测定豚鼠肺脏中TNF、IFN-γ、IL-1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已有序列设计TNF、IFN-γ、IL-1基因检测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豚鼠TNF、IFN-γ、IL-1基因的溶解曲线峰值单一,扩增水平稳定。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豚鼠TNF、IFN-γ、IL-1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豚鼠先天免疫方面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
尼帕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病毒,可以引起人和猪等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首次报道于1999年的马来群岛,再次暴发于东南亚,病死率高达40%,并且怀疑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本文综述了尼帕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及其F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8.
目的对不明原因死亡的家鸭进行病原鉴定及分离,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信息系统发育分析,初步揭示病原的致病性和传播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禽4型副粘病毒的致病与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病死鸭脏器,经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具有血液凝集特性的病原体。通过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用锚定特异引物对模板进行非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测序,登录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确定分离毒株种类;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通过邻近归并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种系发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分离到1株血液凝集特性的病原体(SDD01),通过电镜观察、随机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确定为禽4型副粘病毒。PCR扩增得到其-NP-P-M-F-HN-基因全长序列以及L基因的完整CDS区。F基因氨基酸基序分析显示,蛋白切割位点为DVQPR↓F,MDT144h,ICPI为0。系统发育分析毒株位于东半球谱系中Ib进化分支,与APMV-4/Mallard/Hubei/2014等野鸟源病毒株同源性为99.4%。结论在死亡家鸭脏器中分离到禽4型副粘病毒。该病毒对鸡的致病性较低,系统发育分析其F基因与野鸟源禽4型副粘病毒同源性为99.3%~99.4%,表明家鸭感染的禽4型副粘病毒可能由野鸟引入,并可在家禽和野鸟之间循环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