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989年卫生部绦虫病专家考察后,认为广西目前仍是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病的重流行区。但是,我区以往仅有零星的病例和治疗报道[1—9],未见全区性或区域性报道。为阐明我区绦虫的虫种、分布范围和流行情况,本文把1988—1989年本区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描述广西旋毛虫病暴发特征,了解保虫宿主和人群感染现状,分析其暴发潜在性。方法查阅历年广西旋毛虫病暴发疫情资料;选择疫区和非疫区、有和无吃生肉习惯的部分县、市为调查点,采用压片镜检法检查猪肉、狗肉和老鼠膈肌,了解动物自然感染情况;采用ELISA检查人群血清抗体。结果1998~2000年间,广西分别在桂中南的邕宁,桂西的德保县,桂西北的南丹县发生了6次旋毛虫病暴发,暴发点分布在边远的山村,患者均为壮族居民,均是由于吃了生的猪肉引起暴发,病死率为2.68%。鼠类平均自然感染率1.42%,德保县高达4.46%。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31%。结论广西旋毛虫病呈点状分布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山村,吃生猪肉是引起暴发的直接原因;广西中南、西和西北局部存在自然疫源地,鼠类是其主要的保虫宿主。  相似文献   
13.
1990年,本区继续深人开展血吸虫病后期监测巩固工作,提高了监测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螺情监测:针对我区近年来仍发现一些残存螺点等情况,专门召开了全区残存钉螺监测研讨会,对各疫区县(市)原来流行的轻重程度,螺区环境的复杂性、历年查螺灭螺的次数和质量、钉螺孳生环境改变情况以及对近年来所发现残存钉螺的原因等有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各疫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排队,划分重点查螺区、部分抽查区及可疑地段等3种查螺区域,分别采取相应的查螺措施。凡列  相似文献   
14.
广西血吸虫病流行区有6个地区、19个县(市)、64个乡镇、244个村,历史有螺面积为2 689 910m~2,历史病人77 865例,病牛为4 454头。流行区全属岩溶(喀斯特)地貌。按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分为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孤峰溶蚀平原三种类型。1938年在宾阳县王灵乡首次发现钉螺,50年代中期开展全面防治工作,到1972年全区达到基本消灭,1981年至1988年全区19个县(含1983年和1985年新发现的2个县)先后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并转入监测巩固阶段。  相似文献   
15.
广西消灭血吸虫病后螺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全区1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分别于1984年(12个)、1985年(5个)和1988年(2个)先后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以下简称“达标”),转入监测巩固阶段。本文报道螺情监测结果,并对残存钉螺的分布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广西居民饮食习惯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居民饮食习惯和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分布情况。 方法 2002-2005年,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调查,广西各县有食生或半生肉类饮食习惯的居民均为问卷调查对象。抽样调查流行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分布情况。其中,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调查9县27个点13 990人,带绦虫病及猪囊尾蚴病调查10县(市)22个点22 772人,旋毛虫病调查10县(市)20个点9 638人,并殖吸虫病调查6县18个点9 347人。采用粪检、ELISA和皮试方法,检测居民感染情况。结果 广西109县中有食生或半生肉类饮食习惯的共64县,占总县数的58.7%,包括壮、汉、瑶、苗、毛南、侗族和布依等7个民族,占广西民族成分的58.3%。食品有鱼、猪、牛和鸭肉,蟹、虾、红螺和牡蛎等。食用方式多样,如拌佐料或直接生食、火锅、腌制、冲开水和浸酒等。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有: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邕江、左江和右江流域,呈中部偏西、偏南区域性分布, 平均感染率为9.8%; 带绦虫病及猪囊尾蚴病, 主要分布于广西北部的融水县(感染率分别为43.3%和2.1%)和北部偏中地区的宾阳县和广西西部的田林县(感染率分别为2.1%、1.6%和1.0%、1.1%),呈片状分布; 旋毛虫病主要分布于德保、百色、鹿寨和南丹等县,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6.4%、5.3%和3.1%,呈点状分布。并殖吸虫病主要分布于融水、龙胜及全州县,皮试阳性率为2.6%。 结论 广西少数民族有食生或半生饮食习惯人数多、食用品种及方式多样,存在多种食源性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西流行华支睾吸虫病于1930年王氏曾报道。1956年在桂林挖掘一具清代尸体的肝脏及肠组织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卵,表明该病在本区流行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的调查报告提示该病在我区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1]。为进一步探讨该病在本区的分布及流行情况,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述广西富川县班氏丝虫病残存疫点发现过程及其处理措施和效果,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在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和麦岭镇的5个行政村(长塘、黄沙、茶山、福溪和长春)开展丝虫病疫点调查。采用厚血膜双片法检测首发患者所在的疫点长塘村及其毗邻的黄沙和茶山村居民,阳性者再作个案调查。疫点长塘村外出返乡人员以及毗邻的福溪和长春村居民,先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卡)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再用厚血膜双片法确诊。在疫点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进行人房捕蚊、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感染情况。查阅富川县防治丝虫病历史资料,走访村民了解20世纪70年代接受丝虫病检查和服用乙胺嗪(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具体情况。 结果 检查富川县长塘行政村居民1 052人,微丝蚴血症者19例(干上村16例、印山村3例),微丝蚴率为1.81%(干上村为5.90%、印山村为1.42%),平均微丝蚴密度为17.4/60 μl血。对毗邻的4个行政村扩大调查4 119人,均为阴性。19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于12户家庭,其中13例有亲属关系,在空间和家庭分布上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年龄分布以20~29岁和50~59岁为主,其中50岁以上占微丝蚴血症者总数的57.9%。解剖疫点村致倦库蚊54只,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长塘行政村当年丝虫病纵向或横向监测,以及干上自然村丝虫病疫情和相关的防治资料均未查到。走访长塘行政村60岁以上村民及村医27人,均未曾食用乙胺嗪(海群生)药盐。 结论 广西富川县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为班氏丝虫病残存疫点,属低度流行区,流行范围局限,中老年患者居多,平均微丝蚴密度偏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区各地陆续发现贾第虫感染的零星报道。1988-1989年在全区人体寄生虫调查中,我们采用生理盐水涂片和碘液染色法对灵山、浦北、合浦、扶绥、隆安、上林、宜山、临桂、灌阳、田阳、凌云、合山等12个县(市)的人群进行了贾第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结果 共检查了31536人,感染者1256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扇棘单睾吸虫在广西人群和淡水鱼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在肝吸虫流行地区,采用Kato-Katz 法检查居民粪便,选择部分吸虫卵阳性者驱虫并收集扇棘单睾吸虫成虫;采用压片和消化法检查鱼类扇棘单睾吸虫囊蚴.结果 在5 个调查点调查了671 人,发现吸虫卵阳性者383 例,感染率57.08%,在阳性者中选择128人进行驱虫,有73 人排出扇棘单睾吸虫成虫,占驱虫人数的57.03%,其中马山调查点占90.47%.在流行区内收集和消化了鱼类40 余种,有17 种鱼发现了扇棘单睾吸虫囊蚴:鲢鱼、鲫鱼、花鱼骨、海南似鱼乔、鲤鱼、棒花鱼、、Culter recurviceps、达氏鲌、南方拟餐、马口鱼、条纹小鲃、线细鳊、麦鲮、达氏鲌、蛇鮈、银鮈.其中,鲤鱼和鲫鱼为流行区人群最常生吃的鱼类.结论 广西肝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粪检吸虫卵阳性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扇棘单睾吸虫感染,17 种鱼检出该虫囊蚴,鲤鱼、鲫鱼等很可能是人感染的主要传播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