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女,70岁,主因"阵发性喘憋7年,加重4h"入住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史,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Ⅰ、aVL、V4-6导联ST段抬高0.05~0.1 mV,Ⅲ、aVF导联T波倒置.心肌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最高升至11.91 ng/mL,肌钙蛋白T 0.196 ng/mL.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既往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曾应用过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  相似文献   
3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蚀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导管射频消蚀治疗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缺乏大样本评价。该文介绍26例ILVT病人行射频消蚀治疗的经验。26例均为男性,年龄36±11岁。21例在室速发作中行激动标测与消蚀,即在左侧室间隔寻找心室波前有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ms以上的高频、低幅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消蚀靶点;5例因导管机械刺激终止室速或室速诱发后不能持续而采用起搏标测。26例病人全部一次消蚀成功,平均随访4个月,1例2个月后复发再治成功,无并发症。平均消蚀术时间1.6±1.1小时,X线照射时间26±16分钟,放电次数为4.0±1.8次,放电功率10~30W。成功消蚀靶点全部在间隔后半部分,主要位于间隔中部。结果表明射频消蚀治疗ILVT安全、有效,可作为这类病人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33.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需要提出的是 ,判断室速消融成功的标准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同 ,仅靠术后能否诱发来判断。因为室速的诱发在不同的时间及条件下变异性较大 ,此标准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客观性 ,判断标准的客观性差至少是室速消融后复发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本组总结 5年来经射频消融临床成功并得到随访资料的 132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消融资料及随访资料 ,分析经靶点刺激诱发程序在减少复发率方面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患者资料来自于 1994~ 2 0 0 1年 ,特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34.
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CARTO标测系统在指导消融术中的弊与利.方法 6例病人同时接受CARTO及普通心内电信号标测双系统指导下的射频消融.其中左房局灶性房速3例、右房房速1例、左室非典型部位特发性室速1例、先心矫形及修补术后室速1例.除1例房速外,均为接受第二或第三次手术的病人,普通心内电信号标测同常规,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利用电磁原理首先建立感兴趣区的三维空间,然后诱发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标测折返环,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进行消融.结果 6例病人成功4例.未成功的两例病人为因心包填塞中止手术的患者,其中1例为左房局灶性房速、1例左室非典型部位特发性室速,心包穿刺后缓解,无1例死亡.结论 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术中描绘出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无须太多的X线曝光量、提高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成功率,节省手术时间.但对于简单心律失常来讲,建立感兴趣区的三维结构,要耗用不必要的标测时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此外费用较高.由于CARTO系统无法观察到整个导管的走性情况,导管在心腔内的张力无法判断,因此容易出现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因此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35.
长时间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引起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导致左心室(LV)功能障碍,需要考虑心室起搏的替代部位。理论上右室间隔起搏(RVSP)是一种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成为研究心室替代起搏的热点。RVSP导线常规定位是通过透视和心电图的特征图形来确认的。然而,最近的几项研究认为上述定位方法是不充分的。因此,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确认心室间隔起搏导线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36.
随着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病例逐渐积累,相关并发症逐渐引起重视。心脏压塞是房颤消融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3%;同时也是介入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占总死亡病例的25%。  相似文献   
37.
在7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成功射频消融中,使用温度监测控制,发现消融时电极一组织界面温度迅速升高,经过一定时间达到两种稳定的温度状态。即48℃左右(48.7±2.0℃)和70℃左右(66.0±4.8℃).其输出功率分别为48W和22±10.3(15~35)W(P<0.001)。无论输出功率多少,用7Fr可控大头导管电极,在放电开始后约4s,局部温度可达48℃,而达设定温度(70℃)需10s左右,通过温度监测控制提示:放电5~10s消融不成功,应重新进行标测。此结论与临床观察相吻合。  相似文献   
38.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segment elevation resolution,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评价超重/肥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患者,分析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超重组、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重组、肥胖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体重正常组(MBG0/1级三组分别为44.6%、64.3%和30.6%,MBG2/3级三组分别为55.4%、35.7%和69.4%,P=0.027),超重组、肥胖组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体重正常组(STR<50%三组分别为39.3%、57.1%和22.2%,STR≥50%三组分别为60.7%、42.9%和77.8%,P=0.017)。但超重组、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在随访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分别为16.1%、17.8%和16.7%,P=0.978)。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的预测价值[RR2.46(95%可信区间0.64~6.57),P=0.128]。结论在成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肌微循环的障碍,但随诊期间患者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快速心房起搏最短1∶1房室传导时最大PR间期(PRmax)与RR间期比值(PRmax/RR)在鉴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分析比较了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有房室结前传跳跃现象者12例、无跳跃现象者8例)和2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消融前、后快速心房起搏时最短1∶1房室传导的PRmax/RR。AVNRT组消融前、后心房快速起搏时最短1∶1房室传导的PRmax/RR为1.12±0.12和0.42±0.07,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VRT组为0.52±0.16和0.51±0.1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融前,AVNRT组PRmax/RR与AVRT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1.12±0.12vs0.52±0.16,P<0.01)。PRmax/RR>1诊断AVNRT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91%。提示PRmax/RR>1在消融前可用来鉴别AVNRT与AVRT;对无房室结前传跳跃的AVNRT,消融后PRmax/RR<1可作为慢径消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40.
对房间隔穿例行射频消融(RF)的39例预激综合征及二尖瓣球囊扩张(PBMV)的6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风心二狭)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上述方法对房间隔完整性的影响。结果: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后未发现有房间隔缺损;风心二狭患者术后检出房间隔缺损(房缺)12例,发生率为18.5%,缺口的直径为2.6~5.1mm。认为:①房间隔穿刺行RF对房间隔的完整性无影响,安全可靠;②PBMV可导致一定比例的房缺,但缺口直径小,分流量少,不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