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2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枕颈角度变化。方法:选取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男女各75例,年龄20~70(44.83±13.88)岁;共分为5个不同年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每个年龄组30例,每组男女各15例。拍摄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McGregor线(硬腭后上缘与枕骨鳞部外板最低点连线)与C_2椎体下缘切线所成的夹角(occipitocervical angle,OCA)及C_2椎体后缘连线与硬腭平行线相交所成的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获得正常人群OCA及TOCA角影像学参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及不同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OCA及TOCA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OCA角组平均为(14.71±3.09)°,75例不同年龄人群女性OCA角平均为(14.22±4.27)°;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TOCA角组平均为(90.50±4.63)°,女性组TOCA角平均为(90.57±6.67)°;不同性别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本组150例样本按照5个不同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OCA与TOCA角呈正相关(r=0.454,P0.01)。结论 :该研究提供了西南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枕颈角度影像学数据,为枕颈融合术确定理想的固定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1—2017-06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0例NeerⅡ~Ⅳ型肱骨外科颈骨折,35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结果 70例均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肩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后3个月患肢前屈肌力、外展肌力、前屈角、外展角大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后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中可取得积极的效果,其能使肩带肌在重复训练中提高肌力和耐力,避免出现关节粘连,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同时活动过程中对骨折端产生应力性刺激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索短膜壳绦虫病人在治疗后引起复发的原因,作者用含成熟卵的短膜壳绦虫节片饲喂724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感染,其中574只于感染成功粪便中有虫卵排出后1~5天开始用氯硝柳胺连续治疗2天,按治疗剂量分成3个实验组,第1组434只小自鼠,剂量为0.0125克/公斤体重;第2组40只鼠,剂量0.1克/公斤;第3组100只鼠,剂量1.0  相似文献   
35.
作者对12例旋毛虫病人进行了血、尿等实验室检查。其中3例儿童(9~14岁),9例成人(16~61岁),病程最短的为14天,最长的为7年。检查按标准的实验室方法进行,并同时检查50名健康人作对照比较。检查结果:尿的比重为1.009~1.29,2例病人有间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为8克%,2例病人尿胆素原升高,所有病人重氮  相似文献   
36.
目的:建立固冲止血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炙黄芪、炒升麻、远志、三七、地黄、女贞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结果:TLC色谱中检出炙黄芪、炒升麻、远志、三七、地黄、女贞子的特征斑点;黄芪甲苷在1.1~6.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34%,RSD为1.08%(n=6)。结论:本文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本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在椎弓根钉复位后,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结果于术后1年及2年复查。本组获得随访26例。随访期间未发现融合器下沉、移位、脱出或假关节形成等。未发生椎弓根钉断裂、脱出等。均获得骨性融合。按邱海航等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19例,良7例。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8.
掌握最新、权威、准确、可靠的医疗器械准入、技术、市场价格等信息,并使之公开透明,才能科学有效地为医疗器械的计划预算、技术论证、效益分析、购置组织、合同签署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对操作者造成针刺伤的影响.方法 将诊疗中心3年来使用留置针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使用美国BD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分别统计使用留置针过程中针刺伤的发生率. 结果 普通针组针刺伤发生率为4.4%,安全组未发生针刺伤. 讨论 BD安全型留置针对操作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总结分析38例新生儿HIE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经新生儿期治疗,采用NBNA法做脑功能监测,12~15d评分≥35分的有27例,占71.1%。经新生儿期后治疗4~6个疗程后,患儿在3、6、12、24个月DQ≥85分的例数分别为18、20、22、22例,占47.4~57。9%。结论:由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时必须全面考虑,可使用多种药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