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 本文设计合成了11个2’,4’,6’-三羟基查尔酮衍生物,并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研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醇醛缩合、水解三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3a~3k。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等确证。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采用经典抗抑郁模型“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和“小鼠悬尾实验”进行抗抑郁活性研究。采用开放性实验评价化合物3h抗抑郁活性。建立5-羟色氨酸(5-HTP)诱导小鼠甩头和育亨宾小鼠致死增强模型,观察化合物3h对诱导小鼠甩头行为和对小鼠皮下注射(sc)育亨宾致死增强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有6个化合物在10 mg/kg剂量下均能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初步断定其具有抗抑郁活性。其中化合物3h显示最好抗抑郁活性,与氟西汀相似。另外化合物3h在3种不同剂量下(10 mg/kg、20 mg/kg和40 mg/kg)均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和小鼠悬尾的不动时间,显示较强的抗抑郁活性,其中在20 mg/kg剂量下显示抗抑郁活性最好。化合物3h也能显著增加5-HTP诱导的小鼠甩头次数,对育亨宾诱导的小鼠致死量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6个查尔酮化合物显示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5-HT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 h)血液β-actin的表达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设立为急性脑梗死组,并且按不同发病时段,分为脑梗死2 h组、脑梗死4 h组、脑梗死6 h组、脑梗死24 h组及脑梗死72 h组,每组16例;并且与非脑梗死组进行对照比较。非脑梗死组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出血组及健康人群组,每组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β-actin的表达状态,并与临床病情结合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液β-actin含量为(4.24±2.74)ng/mL,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2.25±1.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梗死2 h组血液β-actin含量与非脑梗死人群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过ROC曲线确定血液生物标志物β-actin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截断值为2.10 ng/mL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一定的特异度;③急性脑梗死组血液β-actin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以及NIHSS评分呈一定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血液β-actin的表达升高可能是一种实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预防性使用对伴吞咽障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共有155例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予留置鼻饲管及常规的肠内营养,然后随机分配进入PPI组和对照组。PPI组给予泮托拉唑钠针静滴保护胃黏膜,对照组不进行胃黏膜保护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胃液pH值、NIHSS评分、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病死率上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时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胃液pH值、NIHS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且PPI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PPI组在入院2周时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GML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在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I的使用对脑梗死患者的营养状态有不利的影响,其虽不影响患者的病死率,但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故对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胃黏膜保护治疗时,需权衡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H_2-受体阻滞剂预防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院(361004)何爱玉,唐维国脑出血病死率很高,若并发消化道出血,病死率则更高,如何降低病死率,这是临床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于1993年1月至1995年6月应用H2-受体阻滞剂,静?..  相似文献   
15.
CT灌注成像指导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状态,分析静脉溶栓后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和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相关CTPI数据,为预测静脉溶栓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可能性、判断预后提出CT成像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选择24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h、CT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CTPI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在排除TIA 4例后,1h内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对溶栓后患者的不同情况与CTPI的不同参数、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所有病例在第2~7d给予CT和MRI检查.结果 (1)在24例患者中发现TIA 4例.其余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6例(6/20)、死亡3例(3/20);(2)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病灶侧脑白质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2.50±2.68)ml·min-1·100ml-1,与没有发生脑出血患者数据比较,前者病灶侧的白质区CBF明显下降(P<0.05)结论 CTPI病灶侧脑白质区的CBF明显下降,可能是静脉溶栓后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预测性指标,当超早期病灶侧脑白质区CBF<5 ml·min-1·100ml-1时不宜选用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6.
紧张性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的常见类型,急性期药物治疗,常用镇痛剂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甚至阿片样止痛药等。但对慢性紧张性头痛.由于其发作频率较高,长期服用止痛剂不仅副作用明显,且中小剂量可能无效。笔者采用阿米替林联合都梁滴丸治疗60例慢性紧张性头痛病人,取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无创动态监护仪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方法130例住院急性脑出血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第1、3、5、7天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病程第1天表现为出血侧综合扰动系数低于健侧,3 d时患侧扰动系数升高,超过健侧,达到高峰,5 d时两侧接近,7 d时两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天、5天时患侧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第1天、7天患侧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与综合扰动系数的变化无明显关系,除自身患侧与健侧相比综合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两组不同血压水平之间综合扰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综合扰动系数呈现先低后高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水肿形成过程及脑水肿发生的时间,包括脑水肿高峰期,及时反映脑内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的动态变化,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iTRAQ技术,探索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液生物标志物。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就诊浙江省舟山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按发病时间分为5组:脑梗死1组(发病<2 h)8例,脑梗死2组(发病2~4 h)8例,脑梗死3组(发病4~6 h)8例,脑梗死4组(发病6~24 h)8例,脑梗死5组(发病24~72 h)8例;另选取3组为: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组(发病<2 h)和急性脑出血组(发病<2 h)各8例,以及健康对照组8例。应用iTRAQ技术,对各组血清进行检测,筛选出临床上有意义的生物标志物。 结果 ①在脑梗死急性期发现多个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165种生物学过程、35种细胞组分、38种分子功能。②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涉及三类生物代谢途径,包括:补体调节途径、血液凝固途径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组分包括:细胞外空间、血小板a颗粒、脂蛋白复合体、分泌颗粒;分子功能包括:酶活性、离子类等。③脑梗死特有的生物标志物有细胞质肌动蛋白-1、血清淀粉样蛋白P、P因子、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其中细胞质肌动蛋白-1最具意义。 结论 急性脑梗死2 h内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损害是一个特征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有效区分急性脑梗死与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细胞质肌动蛋白-1可能是一种可以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朱梦娇  黄燕燕  曹立  唐维国 《浙江医学》2018,(18):1996-2000,2012
目的探讨27-羟基胆甾醇(27-OHCH)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不同浓度(0、3.125、6.25、12.5、25.0、50.0滋M)的27-OHCH作用SH-SY5Y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27-OHCH处理组、添加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抑制剂(LY294002)的27-OHCH处理组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AnnexinV-PE/7-AAD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给药24h,12.5、25.0、50.0滋M27-OHCH处理组SH-SY5Y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给药48h,不同浓度(3.125~50.0滋M)27-OHCH处理组SH-SY5Y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27-OHCH能诱导SH-SY5Y细胞凋亡,使细胞数量减少,而LY294002能减弱27-OHCH诱导的细胞毒效应。随着27-OHCH处理组浓度的增加,SH-SY5Y细胞内p-AKT(Ser473)、cleaved-caspase-9(37/35kD)表达明显增强;经LY294002预作用后,不同浓度(0~50.0滋M)27-OHCH处理组p-AKT(Ser473)表达均受抑制,而12.5、25.0、50.0滋M27-OHCH处理组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给药48h,12.5、25.0滋M27-OHCH处理组均能引起SH-SY5Y细胞凋亡效应,而LY294002预作用2h能逆转细胞凋亡效应(均P<0.05)。结论27-OHCH可通过AKT信号通路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来观察氟西汀对抑郁障碍大鼠海马区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和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1A receptor,5-HT1AR)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利用敞箱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得分相近的SD健康雄性大鼠32只,体重210290 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包括①抑郁模型组;②抑郁模型+氟西汀组;③空白对照组;④氟西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应激同时抑郁模型+氟西汀组、氟西汀组予氟西汀[5 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0.5%的羧甲基纤维素纳悬浮液灌胃处理,共21 d。21 d后,采用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指标评定大鼠行为学改变并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域的FGF-2、FGFR1和5-HT1AR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①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显示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模型+氟西汀组水平和垂直得分增高,排便粒数减少,糖水消耗增加(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SD大鼠海马FGF-2(22.21±7.23)、FGFR1(20.51±6.67)、5-HT1AR (22.61±5.49)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氟西汀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抑郁模型组比较,抑郁模型+氟西汀组FGF-2(42.44±8.01)、FGFR1(42.50±9.30)、5-HT1AR (50.97±6.2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氟西汀可改善抑郁障碍大鼠的抑郁行为,其病理生理作用机制可能是与FGF-2、FGFR1、5-HT1AR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