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8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283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中医“血证”“发斑”范畴。基于扶阳思想,麻柔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乃素体阳虚为本、阳郁为标,治疗上提出“次第治疗”原则,初期、中期宜清通太阳阳明郁热,以通阳为原则,使邪有所出,同时恢复中焦枢转之机; 后期宜温扶坎中元阳,以温阳为原则,旨在恢复阳气宣通温补,达到阴平阳秘状态。  相似文献   
22.
功能性胃肠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均以症状学为主。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疗效评价不同于单个功能性胃肠病疾病或单个症状的评价,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临床研究中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疗效评价工具。症状群指标已在国内外多个临床研究中使用,它既符合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临床实际,又符合现代医学对评价工具的要求。通过阐述症状群的概念、制定方法以及其应用于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可行性,进而探讨将症状群引入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提供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23.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养血中药联合雄激素、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年11月28日发表的益气养血中药联合雄激素、环孢素治疗AA的临床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由2位研究员根据统一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并进行质量及偏倚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111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593例,对照组52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RR=1.34,95%CI(1.24,1.45),P<0.00001]、完全缓解率[RR=1.66,95%CI(1.32,2.09),P<0.0001]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与单用西药治疗相比,总有效率[RR=1.39,95%CI(1.26,1.54),P<0.00001]、完全缓解率[RR=1.64,95%...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索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腹泻的证型及用药的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治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30日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NoteExpress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和Clementine 12.0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20篇,经规范后证型共8个,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寒热错杂证、肝气郁滞证、脾胃虚寒证、寒湿困脾证;单一病性证素6个,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气滞、阳虚、湿、热、寒;中药频次最多的前6味中药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术、茯苓、白芍、陈皮、党参、防风;聚类分析可聚为4类,关联药物组合最高的为党参-茯苓。结论: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腹泻的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基础,辅以疏肝、清热、化湿、温阳等药物,以达到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并手动筛选CNKI、万方数据库、VIP三大中文数据库自2000年1月1日-2023年6月16日收录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研究文献。采用NoteExpress 3.6.0.9220筛选重复的研究文献并管理,应用CiteSpace 5.7.R5软件绘制作者及其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和表格,构建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和表格、突现图、聚类网络图谱和表格、聚类时间线图,并逐一分析。结果 共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研究文献407篇,年发文量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高产作者依次是唐旭东、吕林、王凤云、张声生、黄穗平、尹晓岚、马祥雪;发文较多的研究机构依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高频关键词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脾虚气滞证”“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脾虚证”等,据此生成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中心性≥0.1)、排名前20的突现词、14个聚类标签及研究文献的时间线图。结论 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研...  相似文献   
2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是目前研究UC发病机制的热点。脾虚是UC发病的基础,“脾为之卫”功能失常是UC肠道黏膜免疫稳态失衡的关键原因。本文以“脾为之卫”为切入点,探讨UC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为从脾论治UC夯实理论基础,且为从恢复肠黏膜免疫稳态角度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急性白血病(A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情况.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的60例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AML患者MRD≥10-3为阳性,ALL患者MRD≥10-4为阳性;观察当归四逆汤...  相似文献   
29.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继承发展传统中医学,促进中西医团结合作,学术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西医结合工作指导意见,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了要“推动中医、西医2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2005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亲笔指示:“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以上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和成果。值此庆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5周年之际,我们消化专业委员会把2000年以来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成就以及21世纪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发展的展望撰写成文,以庆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5周年华诞。  相似文献   
30.
[目的]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观察脾虚四号方干预大鼠腹泻模型后,大鼠结肠黏膜的变化。[方法]采用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合高乳糖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腹泻模型,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中药复方对大鼠腹泻模型结肠黏膜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明显:微绒毛形态不规则且部分缺失;细胞膜破坏,出现裸核;线粒体内脊模糊不清、肿胀、电子密度改变;杯状细胞分泌异常活跃;细胞连接的缝隙连接明显增宽。中药干预组肠黏膜细胞损伤较轻,但仍存在微绒毛形态不规整,长短不齐,线粒体电子密度增高、形态不规则,杯状细胞分泌活跃等情况。另外,中药干预组结肠黏膜细胞出现异常隆起小体。[结论]小平台站立和高乳糖饲料喂养的方法造成的大鼠腹泻模型,其结肠黏膜细胞会出现微绒毛形态改变等微观结构的变化,而中药脾虚四号方干预可以缓解其电镜下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