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目的评价索他洛尔对动作电位时限(APD)恢复特性的影响,以及索他洛尔抗心窀颤动(窒颤)作用是否与APD恢复特性有关。方法7只离体灌注猪的右心室,用微电极技术在基础状态、索他洛尔(1~10mg/L)灌注和洗脱(1h)时记录跨膜动作电位。在S1S2程序刺激和室颤期间,由动作电位复极90%时限(APD90)和舒张期构建APD恢复曲线。APD恢复最大斜半(Smax)由APD恢复曲线所扶得的资料计算。结果索他洛尔(5~10mg/L)延长APD90,减小S1S2起搏和窜颤的Smax,致使窀颤终止(n=2)、转化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n=3),室颤不能诱发(基础状态24.4%VS索他洛尔0%)以及室颤周期长度增加。结论索他洛尔延长APD90、减小APD恢复最大斜率而发挥抗室颤作用。  相似文献   
52.
患者女,45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0余天"于2008年8月31 日人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端坐呼吸,伴双下肢水肿,遂到当地医院治疗,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左室后壁液性暗区,厚2.3 cm",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故来我院就诊,以心包积液收入我科.起病后精神饮食差,睡眠差,体重减轻5 kg,停经3月余.既往史:半年前因双下肢麻木乏力曾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拟诊"慢性炎症性脱  相似文献   
53.
隐匿性慢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罕少心律失常(1—4),本文报道2例射频消融成功的隐匿性慢旁路的诊断过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例均为男性,年龄60及61岁。心动过速史均匀10余年,频繁反复发作,一日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发作时心率分别为150次/min及170次/min左右,P_(Ⅰ、Ⅱ、avF)倒置,  相似文献   
54.
双腔起搏器起搏后心房起搏观察及程控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起搏治疗的质量 ,术后起搏器随访进行起搏程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起搏状况及起搏程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1 资料与方法选择安装不同系列及类型双腔起搏器患者 66例 ,均为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9月本院住院的患者 ,年龄 60 7±15 2 (2 7~ 81)岁 ,术后当天、1周及 3个月内每月复查一次心电图 (ECG) ,以后6个月~ 1年复查 1次ECG ,了解心房、心室起搏及感知工作情况 ,若为自身心律予磁铁频率起搏观察 ,若心房起搏不明确用相应起搏程控器予心房感知心房起搏按需型起搏方式 (AAI)起搏观…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和种植内皮祖细胞小径聚氨醇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5dyn/cm^-2)、中切应力组(15dyn/cm^-2)和高切应力组(25dyn/cm^-2)4种不同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t-PA的水平。并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19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只用中切应力处理后内皮祖细胞种植的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犬颈总动脉.对照组9只用未经切应力处理内皮祖细胞种植的人工血管移植。移植术后2个月。比较2组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IX-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流体切应力增加内皮祖细胞t—PA的产生。并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行移植术后2个月,实验组10只人工血管均获通畅,对照组通畅率为55.6%。【结论】切应力处理可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并改善内皮祖细胞种植后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这为解决临床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低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6.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W)是预激综合征旁路参与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诱发和维持与旁路及房室结一希浦系的电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两侧游离壁房室旁路OAVR诱发率的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2例经成功射频消融治疗证实为左侧或右例游离壁单房室旁路患者,其中左游离壁旁路组41例,右游离壁旁路组2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旁路前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房室结一希浦系的前传有效不应期及OAW的诱发率。结果:本研究左侧游壁旁路组中,43.9%(18/4)的旁路无前传功能;而在右侧游离壁旁路组中,仅9.5%(2/21)的旁路无前传功能,明显低于左游离壁旁路组(P<0.01)。旁路的逆传有效不应期,右游离壁分路长于左游离壁旁路(267.89±40.36vs245.25±35.81ms,P=0.033)。房室结-希浦系的前传有效不应期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45.33±50.97vs256.85±50.42ms,P>0.05)。42例具有前传功能的旁路,其前传有效不应期,左、右侧游离壁旁路间无明显差异(299.13±50.40vs306.67±42.57ms,P>0.05)。62例中55例可诱发OAVR,右侧游离壁旁路组OAW的诱发率(76.2%,16/21)低于左游离壁旁路组(95.1%,39/41)(P=0.039)。结论:右侧游离壁旁路OAVRT的诱发率低于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其中ICD一级预防45例,二级预防47例,共进行了423人次的程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6 ± 21.8)个月。有37.8%的一级预防患者出现了室速/室颤(VT/VF),平均2.53次/人年;28.9%的患者给予了放电治疗,平均0.44次/人年。在二级预防中有59.6%的患者出现VT/VF,平均4.99次/人年,其中有47.9%需要放电治疗,平均为1.41次/人年。所有患者中,有46例ICD发生放电(50.0%),其中恰当放电的35例(38.0%),不恰当放电的11例(12.0%)。总计放电334次,其中恰当的放电治疗198次(59.3%),不恰当的放电治疗136次(40.7%)。不恰当放电原因包括:房颤92次(67.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次(23.5%),ICD异常感知12次(8.8%)。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VT/VF的概率以及误放电的概率均高于无房颤病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CD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能给患者带来获益;房颤既是ICD不恰当放电的主要原因,也是提示VT/VF高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血浆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21例CHF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CRT,其中5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包括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房室结射频消融术+CRT—D治疗。观察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1、2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水平。结果21例患者中的16例存活患者于植入CRT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P〈0.05);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血浆BNP均明显降低(P〈0.01)。5例死亡患者以上指标无改善。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小于3000pg/ml者(BNP—L组)与人于3000pg/ml者(BNP—H组)相比,CRT治疗3个月时两组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但12个月时BNP—I。组的心功能指标仍进一步改善,而BNP—H组与CRT治疗前的心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24个月内,BNP—L组中只有1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而BNP—H组中有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1例为心脏性猝死。结论植入CRT后心功能指标在早期即得到改善的患者,其2年预后较好;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可反映植入CRT后的心功能变化趋势;植入CRT后3个月时BNP水平不下降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经静脉穿房间隔和经动脉逆行途径行左侧旁道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33例左侧旁道患者,71例经主动脉逆行标测消融(经主动脉逆行组),62例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旁道消融(经静脉穿房间隔组)。比较两组放电时间及次数、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经静脉穿房间隔组的放电时间及次数、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较经动脉逆行组均明显缩短(P<0.01),即刻成功率100%;经主动脉逆行组有3例左前外侧旁道者需改经静脉穿房间隔消融成功,即刻成功率96%(68/7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15.3±11.3个月,共有3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中经动脉逆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2.8%;而经静脉穿房间隔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6%。结论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左侧旁道消融可行、安全、有效,消融导管易于到位,消融时间及放电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应用非接触式球囊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个体化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房颤优势电传导部位指导个体化消融,并结合大头电极心房内描记到或虚拟电位显示为碎裂电位区进行消融,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转窦性心律或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重复术前电刺激或用异丙上腺素静脉滴注后不能诱发或诱发<30s的房颤。结果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4.4%(17/18),消融中1例出现心包压塞。15例行左右上肺静脉之间靠顶部心房电学改良消融,11例加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等部位消融,6例加消融左或/和右房峡部或冠状窦口等部位消融。随访15.3±11.3个月,14例术后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房颤发生,3例房颤复发,1例出现心房扑动发作,中期成功率77.8%(14/18)。结论EnSite Array指导下实时根据房颤优势传导区个体化射频消融,消融靶点灵活、针对性强,消融创伤小,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