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8篇
临床医学   167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238篇
综合类   360篇
预防医学   7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3篇
中国医学   232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腹腔镜复杂肝切除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利用腹腔镜下易于建立隧道的特点,通过在肝实质内重要管道附近建立隧道,快速安全地离断肝实质,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实施52例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右半肝切除平均手术时间为(220±45)min,术中出血量为(210±92)ml;肝段切除手术时间为(100±35)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3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2)d,1例病人术后发生胆漏,并发症发生率为1.9%。结论通过在肝实质内重要管道附近建立隧道可以安全快速地完成腹腔镜下复杂肝切除术,降低术中出血风险,是一种简便易行且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比较健康人群与结肠直肠癌(CRC)患者粪便菌群及肿瘤/瘤旁黏膜菌群的差异性,尝试寻找CRC新的防治途径。方法 收集了13例CRC患者粪便、6例患者肿瘤/瘤旁黏膜和20名健康对照人群粪便,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对粪便和黏膜的菌群组成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流式细胞仪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总数后,采用几种较为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对粪便及黏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利用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测试了其中7株细菌对3株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健康人粪便和CRC患者瘤旁黏膜中的菌群α-多样性显著高于CRC患者粪便和肿瘤黏膜中菌群α-多样性(P<0.05)。从特异性微生物来看,与健康人群相比,CRC患者粪便中的特有菌为Lactobacillaceae,而其肿瘤黏膜上特有菌是Escherichia、Enterococcus、Fusobacterium等。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分离自CRC患者肿瘤黏膜处的Bacteroides fragilis与Fusobacterium nucleatum分别对肠道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P<0.0001)与促进作用(P<0.001)。结论 CRC患者粪便、肿瘤黏膜及瘤旁黏膜菌群与健康人群粪便菌群差异较大,且CRC患者粪便菌群不能代表肿瘤黏膜特异性菌群。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肿瘤黏膜中F.nucleatum定植与促进具有癌细胞毒性的B. fragilis定植可能是治疗CRC潜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4.
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们应用改良V-Y系带成形术矫治14例包皮系带过短患者,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 本组共14倒,年龄11~37岁.有性生活史者6例,其中3例有性生活过程中包皮系带损伤出血或疼痛史(2例性生活不满意,有早泄);8例为未成年患者.合并包茎者8例,合并包皮过长、阴茎头能显露者4例,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系带短缩者2例.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运用阿魏酸哌嗪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试验组6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血液透析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魏酸哌嗪治疗,200 mg/次,3次/d,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及血清肌酐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达标时间及尿蛋白消失时间,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治愈率为91.67%,与对照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内皮素及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浆内皮素及血清肌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BUN达标及尿蛋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运用血液透析联合阿魏酸哌嗪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肾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选取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较好的调配方法,探寻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调配方法调配后瓶内奥美拉唑钠残留量,比较调配方法的优劣。结果选用10mL溶剂所调配药物溶液的残留量较小。结论在调配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时,溶剂的选择方面,超说明书用药具有合理性,而溶剂的用量还需遵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CSF)现象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炎症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入选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并证实CSF的患者96例为CSF组,入选同期行CAG证实血流完全正常的患者106例为非慢血流(non-CSF, NCS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包括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之间的差异,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同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SF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CSF组冠状动脉三分支的CTFC值均显著高于NCSF组(前降支:32.3±3.7 vs 17.8±2.1;回旋支:34.5±3.9 vs 23.1±2.8;右冠状动脉:34.9±4.3 vs 21.4±3.2,P均<0.01),且右冠状动脉为CSF最常见的受累冠脉(83.3%)。单因素分析发现:CSF组患者体质指数,糖尿病比例,尿酸,冠状动脉血IL-6、hsCRP,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MMP-9均显著高于NCS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OR=1.313, 95%CI 1.026~1.654, P=0.034)、糖尿病(OR=1.604, 95%CI 1.198~2.466, P=0.006)、高尿酸水平(OR=1.036, 95%CI 1.006~1.102, P=0.027)、外周静脉血MMP-9(OR=2.279, 95%CI 1.478~4.022, P=0.004)、受累冠状动脉血MMP-9(OR=3.145, 95%CI 2.011~5.023, P=0.000)是发生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糖尿病、尿酸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相比,受累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与CSF更相关;炎症因子MMP-9在CS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49.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WMH)治疗脓毒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电子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6月,收集LWMH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学质量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评定,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99篇相关文献,经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内容后,最终纳入8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合计449例患者。提取数据后,进行Mete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WMH治疗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RR=0.62,95%CI 0.46~0.84,P=0.002];降低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加权标准差(WMD)=-1.87,95%CI-2.87~-0.95,P<0.0001];提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加权标准差(WMD)=-0.31,95%CI-0.57~-0.04,P=0.03];增加患者的血小板计数[WMD=15.05,95%CI 10.85~19.25,P<0.00001]。结论 LWMH治疗脓毒症,可以降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提高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