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皮肤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织,其结构的完整性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环境中微生物、辐射、化学和物理等有害刺激。此外,它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维持体液平衡和体温,合成维生素D,传递和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调节免疫反应。据报道,全球每年有数千万人因事故或手术而遭受皮肤损伤。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制备方法以及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分析了纳米材料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关键因素,并就纳米材料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推广和发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胆通胶囊预防色素性结石形成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林可霉素皮下注射诱发豚鼠胆囊色素性结石动物模型,观察胆通胶囊对色素性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组(分大、小剂量)在注射林可霉素的同时灌服胆通胶囊提取物,模型组灌服等量0.85%氯化钠溶液,正常组单纯灌服0.85%氯化钠溶液.[结果]胆通胶囊大剂量组成石率为23.0%,模型组成石率为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15.0%和91.7%)、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比值、总胆酸以及钙离子水平、肝功能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通胶囊具有预防色素性结石形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保护肝细胞和胆囊组织、维持胆汁有形成分代谢的正常化以及抑菌抗菌等多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用免疫组化法及超微病理技术探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EBT)及其配套产品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10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与糖尿病造模组(80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选取6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并随机分为MEBO组、贝复济组、模型组(每组20只)。4组大鼠均建立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外敷生理盐水,MEBO组外敷湿润烧伤膏,贝复济组外敷贝复济。治疗第5天和第14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利用电镜观察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对比各组观察及测定结果。结果治疗第5天和第14天,MEBO组与贝复济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逐步改善,细胞内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逐渐恢复,MEBO组、贝复济组肉芽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连续换药第5天,MEBO组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且MEBO组、空白对照组、贝复济组3组相比,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第14天,MEB0组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且MEBO组、贝复济组、模型组3组相比,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MEBT/MEBO能改善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通过动态调节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54.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足的重视和中医学研究的深入,包括中药熏洗、中药溻渍、中药外敷、针灸疗法及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内的中医外治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尤其是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的应用更是大大降低了精尿病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外治法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笔行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防治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桂林西瓜霜对宫颈柱状上皮外移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160例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用桂林西瓜霜局部喷敷,对照组80例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胶原蛋白海绵局部贴敷。应用RT-PCR检测两组宫颈组织治疗前后bFGF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组织中bFGFmRNA表达分别为0.55±0.10、0.58±0.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表达均显著增加,分别为0.82±0.17、0.78±0.1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林西瓜霜对宫颈柱状上皮外移上皮组织bFGFmRNA表达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6.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胆道系统疾病之一.同时,乙肝病毒感染在我国也有很高的发病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胆石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故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致胆石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和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痂下注射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深度烧伤中后期创面的效果,并初步分析其机制.方法:将60例深度烧伤中后期创面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完全按照MEBT/MEBO技术操作规范行正规治疗;治疗组除完全按照MEBT/MEBO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正规治疗外,每天再痂下注射MEBO 1次,直至痂皮完全脱落为止,然后继续按MEBT/MEBO正规治疗.观察痂皮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瘢痕率.结果:治疗组能明显缩短痂皮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7d、14d、21d的创而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30d时治疗组搬痕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BT/MEBO配合痂下注射MEBO治疗深度烧伤中后期刨面比单纯应用MEBT/MEBO治疗创面痂皮脱落早,创面愈合快,瘢痕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消癥煎膏对大鼠子宫肌瘤以及子宫肌瘤中TGF-β3的影响。方法造模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实验组消癥煎膏分高、中、低3个剂量组,直肠给药;中桂组,予桂枝茯苓胶囊溶液灌服,每次0.5ml/kg;模型组。另设空白组12只,每天灌服0.9%生理盐水,0.5ml/kg/次,以上各组均给药3次/d,共4周。停药后第1天内处死大鼠,立即取标本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大鼠子宫重量明显减轻,宫颈和宫体处最大直径显著缩小,与模型组比治疗组子宫系数降低明显;实验组3个剂量的TGF-β3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5,有显著意义;中桂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消癥煎膏能使子宫肌瘤缩小,明显降低TGF-β3表达,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使肌瘤缩小,因此推测其内可能含有TGF-β抗体类物质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以"胆病从肝论治"为原则研究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结石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致石饲料诱发方法建立豚鼠胆囊结石模型,治疗组造模期间每日予大黄灵仙胶囊(制作成悬液)灌胃治疗,连续8周。观察比较治疗组和模型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检测各组豚鼠肝脏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情况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胆固醇、胆汁酸代谢相关酶的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分别是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豚鼠肝组织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胆固醇7a-羟化酶、胆汁酸盐输出泵基因表达分别是模型组的2.08倍和2.57倍(P0.01)。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具有较好的防治结石功效,作用机制与其保护肝组织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胆固醇、胆汁酸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有关。"胆病从肝论治"在胆结石防治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0.
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为中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对其成因的研究中,虽然胆汁综合成石因素、胆汁促/抑成核系统的平衡、胆石形成的相关基因和细菌成石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较大进展,但对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仍不十分明了。肝硬化亦为中国常见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这一临床现象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近十年来由于B超、CT等影像学应用的普及和近年来肝硬化危重合并症治疗的进展使肝硬化患者生命延长,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再次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通过尸体解剖、B超检查和临床资料回顾,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