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3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斑块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因ACS入院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对病变为临界病变,未行介入治疗者,入选后给与冠心病二级预防,入选后1个月内及入选后12个月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抽血检测C反应蛋白.对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hsCRP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hsCRP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5月28日至2008年3月26日因ACS入院,行冠脉造影(CAG)证实为临界病变(血管直径狭窄40%~70%)患者72例,根据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的罪犯痛变最小血管腔面积小于4mm2作为介入干预的标准,分为介入治疗组(n=42)和非介入治疗组(n=31).所有入选患者给予抗血小板、降脂药物治疗,并抽血检测MMP-9、hs-CRP.于入选后的第12个月给予临床随访,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情况,并再次检测血浆MMP-9、hs-CRP.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前介入治疗组hs-CRP高于非介入治疗组[(4.62±1.06)mg/L vs (3.48±0.70)mg/L,P=0.046],治疗12个月后,非介入治疗组与介入治疗组hs-CRP未见显著差异[(0.46±0.23)mg/L vs.(0.39±0.07)mg/L,P>0.05].治疗前介入治疗组MMP-9高于非介入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18±467)ng/L vs.(2 192±461)ng/L,P=0.512].治疗12个月后,非介入治疗组MMP-9水平却高于介入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 773±479)ng/L vs.(1 508±286)ng/L,P>0.05].结论:尽管临界病变ACS患者介入治疗组初始hs-CRP、MMP-9水平更高,但两组随访12个月均无不良事件.介入治疗组较非介入治疗组hs-CRP、MMP-9水平降低更显著,提示对于不稳定状态的冠脉临界病变,早期介入干预可能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3.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564例住院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冠状动脉病变2,3支组与0支组,1支组比较,吸烟量、高血压病程、低密度脂蛋白、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0.02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糖尿病、男性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R=1.966 ̄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1 0 3 Pd支架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雄性新西兰白兔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置入1 0 3 Pd支架和普通支架 ,各 2 5只实验兔。 2组分别于术后 3d、1、2、4和8周分批用γ计数器进行血管组织和静脉血放射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病理学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拉伤后 8周造影显示 ,1 0 3Pd支架组血管最小内径显著大于普通支架组 (P <0 0 1) ,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低 (P <0 0 5 ) ;各亚组间静脉血的放射性无差异 ;2组支架周围组织放射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 0 3 Pd支架较普通支架可以显著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 ,1 0 3Pd作为放射源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95.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拥有较为独特的发病因素、病理生理变化及预后,缺乏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本文总结近年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从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讨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与致残率相当局.为寻找一种挽救生命并减轻病残废的简便易行方法,我们于1992年4月~1993年3月开展了颅骨钻孔抽吸血肿或加尿激酶治疗脑出血(治疗组).并选择前一年度神经内外科保守治疗及开颅清除血肿的病例作对照(对照组)病死率与致残度均较对照组低.临床资料(附表12)治疗方法,1.定位.(l)er定位:从外耳扎到血肿县大层面距离与OM线平行作X线,再以最大展面的征而巨血肿中心作y线,以X与y交叉点作为穿刺点.以头皮到血肿中心点距离为进针深度.(2)病情危急不容许CT定位时,在瞳孔散大侧之耳廓最高点上…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钾在临床上预防PTCA术后再狭窄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方法 80例PTCA患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加钾缓释片(Slow-K)1.2g,q8h,于术前3d开始服药至术后6个月。将两组的多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7例完成随访,治疗组平均能提高血钾浓度0.3mmol/L,血Na^ 、Cl^-、Ca^2 、Mg^2 水平两组间无显性差异;可疑心绞痛和心肌缺血于对照组有14例(28.9%),而治疗组仅有7例(17.9%);冠脉造影随访对照组21例中有11例出现再狭窄,而治疗组17例中有6例;随访期间对照组有23.7%;治疗组有10.2%需再次进行血管重建术(包括PTCA和CABC),但两组比较P=0.116。结论 钾剂治疗初步显示:PTCA术后心肌缺血再发率、冠脉造影再狭窄例数以及因再狭窄需要再次行血管重建术例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8.
糖尿病不但作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且被认为是等同于冠心病的疾病。而介入治疗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特别是危险分层为高、中度的作用已经受到肯定。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指南,对低度危险不稳定型心绞痛建议保守治疗。本文旨在探讨有关低度危险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99.
王娟  周颖玲  张莹 《广东医学》2008,29(2):302-30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妊娠患者肺高压与心功能、手术[瓣膜置换术或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关系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高压的妊娠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肺动脉压力与心功能明显相关,相关系数为0.703。手术组患者与非手术组患者比较,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足月分娩的轻度肺高压组13例(占该组患者的92.9%),中度肺高压组5例,重度肺高压组1例。早产的轻度肺高压组1例,中度组1例,重度组5例(占该组患者的50%)。妊娠早期、中期终止的(人工流产或剖宫取胎术),轻度组0例,中度组2例,重度组4例,足月、早产、流产中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妊娠患者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心功能明显恶化,流产和(或)早产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应进行综合分析,积极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母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0.
Background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elevated serum lipoprotein (α)[ Lp(α)]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However, whether this effect is independent of serum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remains controversial.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nin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with desirabl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 < 2.59 mmol/L), were divided into lipoprotein (α) elevated group ( 70 cases) and lipoprotein (α) normal group (109 patients).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ere performed before discharge. After 6-month follow-up, the adverse events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in-stent stenosi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as higher rat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lipoprotein (α) elevated group than in the normal group (25.7% vs 8.3%, P = 0.001).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dds ratio of elevated serum lipoprotein (α) was 3.846 (95% CI 1.615,9.157, P = 0.002). Conclusion Elevated serum lipoprotein (α)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with desirabl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