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3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软硬特性,通过临床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具有软斑块特性,同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而硬斑块特性,且不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者为稳定斑块组。测定两组间冠状窦及外周血血浆TNF-α浓度,结果与IVUS测定的斑块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带/斑块比及面积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TNF-α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o.11o±O.045)ng/mL vs(0.097±0.137)ng/mL,P<0.01和(0.111±0.037)ng/mL vs(0.042±0.022)ng/mL,P<0.05;将测得TNF-α与IVUS所测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斑块大小、脂核/斑块、面积狭窄率等进行相关分析,未见明显相关。结论TNF-α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同时其在冠状循环与体循环中的量无差异,可望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肾动脉狭窄病人支架置入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00年3月~2003年12月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20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住院期间、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的病人血压、服用抗高血压药和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及随访病人的临床不良事件.结果 208例共254条肾动脉成功放置了支架,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9%.随访期血清肌酐从术前(189±6) μmol/L,下降至(146±5) μmol/L(P=0.007),血压从术前(163±12)/(101±9)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136±11)/(76±7) mm Hg(P=0.02).结论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基于眼底彩照和人工智能构建冠心病智能诊断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于2013—2014年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530例患者共2117张眼底彩照,其中冠心病217例共909张眼底彩照.根据患者有无冠心病的情况进行标记,使用Inception-V3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人工智能模型,随后使用验证数据判断模型的准确率.计算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V-Flen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安全性和再狭窄的发生率,在124例冠心病病人中,138处血管病变植入174个V-Flen冠状动脉支架,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病人因严重心衰死亡,4例病人出现非Q波心肌梗死,股动脉穿刺血肿5例,其余病人均无支架相关并发症。122例病人6月临床随访中,16例(13%)出现胸痛或运动试验阳性;108例6个月后定量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率为24.0%。此结果提示,V-Flen冠状动脉支架对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且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对雄性新西兰白兔进行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球囊拉伤(单纯拉伤组50只)和拉伤后低能量密度的红激光局部照射(激光照射组50只)。两组分别于术后3天、1周、2周、4周和8周分批进行血管病理形态学、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渗透实验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血管拉伤后8周造影显示,激光照射组血管最小内径显著大于单纯拉伤组(P<005);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低(P<005);病理形态学分析表明,两组血管损伤程度相同,与单纯拉伤组相比,激光照射后血管内膜增生受到显著抑制,血管壁3HTDR渗透量减少,外弹力膜围绕面积增大,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显著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9例,利用Sigwart法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99%无水酒精注入间隔支,并记录注入前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和心电图的变化。在消融术前及术后30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舒张末直径。结果间隔支内平均酒精注射量为2.97 mL;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平均下降到36.0±9.3 mmHg;术后30天室间隔厚度降低3.2±0.3 mm;2例需要再次另外一支间隔支消蚀;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能显著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可靠,但应该严格控制适应症,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个重点.药物支架的应用是目前最有希望防治再狭窄的方法.方法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6±4.4岁.所有患者常规Judkins法冠脉造影,狭窄程度在75%以上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置入CYPHER药物支架长度要求完全覆盖相关血管病变.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后严格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冠脉造影显示2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占70.83%,多为B型和C型病变.共置入CYPHER药物支架114个.13/114个(11.40%)药物支架为直接置入,其余101/114个(88.60%)药物支架在置入前给予球囊预扩张.81/82例(98.78%)患者获得成功,死亡1例(1.22%).7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4±3.6个月.复发心绞痛的患者10/79例(12.66%),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27名(34.18%)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复查.4/79名(5.06%)患者Cypher药物支架段出现再狭窄,3名患者进行了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TLR).结论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良好,有助于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972例≤50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收集其基线临床特征。通过电话和(或)门诊随访,收集支架置入12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比较有临床事件和无临床事件患者的基线数据。分析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年龄为46(43~49)岁,男性患者占90.2%。大多数患者因稳定型心绞痛(48.8%)和不稳定型心绞痛(48.1%)而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约占5%。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以及左主干加三支血管狭窄率为30.0%、24.8%、39.3%和5.9%。经过1年随访,最常见临床事件为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少数患者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4例)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2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多支血管狭窄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临床事件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年龄、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多支血管狭窄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早发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高风险的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间选取了35例(共38处病变,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5~81岁,平均(67.3±9.4)岁。CEA高风险的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AS,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终点事件包括死亡、中风及轻微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但1例(2.86%)术后4d诱发心绞痛加重后外科搭桥前心梗死亡。其余并发症包括1例轻微脑梗塞,1例高灌注综合症,半年随访未见其它并发症及终点事件。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对于CEA高风险的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是安全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